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编制依据与原则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结论与建设
第三章 市场预测分析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项目选址
第一节 工程建设条件
场址选择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第一节 总体方案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六章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
第一节 总图
公用工程
土建工程
第七章 环保、消防、安全与节能
第一节 环保
消防
安全与节能
第八章 组织机构、劳动定员
第一节 组织管理
劳动定员
经营管理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总投资估算
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评价
第一节 评价依据
成本估算
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
财务评价
附:基本财务报表与辅助财务报表
第一章 总论
项目名称: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福建省农资集团三明公司
法人代表:陈旭辉
建设期限:2009年10月-2012年9月
建设地点:沙县水南物流园区内
第一节 概述
项目提出的背景
完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农资质量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对农资经营行为的监控,健全农资市场科学监管体系。以远郊区县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构建规范畅通的农资物流配送网络。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市场需求在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商贸流通已经由被动适应生产、提供消费转变为创造需求、开发市场、引导生产,由计划经济下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市场经济下的先导性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人民生活越富裕,对农产品的消费能力越稳定,并适度增长;城镇化水平越高,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必然要求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供应。同时,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发展的加快还将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不仅实现了全年供应,而且形成了全国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快速扩张阶段转变为稳定数量、提升功能、创新方式的新阶段。市场总量发展迅速,但亿元以上市场数量减少,从1987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从1095个增加到27167个,但亿元以上的市场只有1212个,农产品的消费地市场规模扩大,(,);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导地位。2001年,以批发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有4531个,占全部市场的16%,。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很多城市不断扩张,城镇化进程加快,各项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普及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通过信息网络沟通产销,直接销售农产品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流通形势。近年来,一些新的商品流通业态,如连锁店、配送中心、超市逐步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批发市场与这些新型业态之间,既有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批发市场向新型业态的渗透已经在不同程度的悄然进行。通过向前向后的产业延伸,批发市场正从简单的场地经营和物业管理中逐步走向大农业、大流通的更广阔的领域。这些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产品市场要积极应对,完善配套设施、增强适应能力、实现与新型流通方式的有效对接。
近年来,各地市场的面貌已有很大的改进,但在基础设施管理运作方式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小规模农户经营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规模扩大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此外,交易方式比较落后,主要是面对 面的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收购中转、运输、分配等流通五一节尚未分离,都由贩运商人承担,市场交易分散零碎,难以把握整体交易信息,无法充分发挥调节供求的功能。此外,不少农产品批发市场仍停留在圈地为市的阶段,“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场灰”,交易环境很差,农产品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市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缺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条件,现有状况与建立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与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总体看,我国农产品批发
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