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doc浅析中利县志》为考察对象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循吏,即今人所理解的勤政为民、恪尽职守的好官,故古代史籍中又称循吏为良吏。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唐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云:奉职循理,为政之先。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认为循吏即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在《汉书循吏传》中,班固认为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地方官员可称为循吏。据《汉书循吏传》师谷注: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的固定体例。可以看出,班固对循吏的理解明显不同于司马迁。依余英时先生考辨推断,司马迁心中的循吏应是指汉初文、景之世黄老无为式的治民之官, 而班固所理解的循吏则为昭、宣以下那种先富后教型的循吏,即代表了儒家的德治的教化型的循吏。在当下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把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的观点汇总起来,我们大概可以对中国古代正史中有传的循吏作这样的概念界定:循吏,特指中国古代清正廉洁、重农宣教、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
尊崇循吏,是中国古代吏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司马迁以后,史家对循吏或良吏的正面评价是一以贯之的,在正史中为之树碑立传也成了一种传统。因为循吏在封建体制内承担有特殊的政教功能,故培养循吏就成为中国古代官吏队伍建设的基本导向。《宋史循吏列传》:宋法有可以得循吏者三:太祖之世,牧守令录,躬自召见,问以政事,然后遣行,简择之道精矣;监司察郡守,郡守察县令,各以时上其殿最,又命朝臣专督治之,考课之方密矣。《明史循吏列传》:洪武五年,下诏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清史稿循吏列传》:清初以武功定天下,日不暇给。世祖亲政,始课吏治,诏严举劾,树之风声。圣祖平定三籓之后,与民休息,拔擢廉吏,如于成龙、彭鹏、陈瑸、郭琇、赵申乔、陈鹏年等,皆由县令洊历部院封疆,治理蒸蒸,于斯为盛。
受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塑造,中国古代的循吏既肩负了一种特定的官之职责,又扮演着一种独特的师之角色。历代正史中记载的循吏作业和事迹基本上与原始儒家的教义相一致,循吏的教化努力确是出于实践儒家的政治道德理想,即建立礼治或德治的社会秩序。作为传统儒家思想教养下形成的政治产品和士大夫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在施政之道方面为其他官员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推行仁政德治、传播儒家礼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封建政治体制中,国家政令最后都得由郡县长官来落实执行。郡县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更与辖区百姓的福祉密切相关。司马迁曾云: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古人亦云: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理则天下无不理。后世将这些论断提炼概括为:郡县治,天下安。在历代正史中有传的循吏,必有其治政特点。本文结合清《平利县志》中所载职官事迹,将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劝农事、新农技,以足衣食
农业是古代社会基础性的生产部门,是赋税的主要。因此,重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原则,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劝农事(劝耕劝桑)是历代循吏的治政传统。平利山高土瘠,地

浅析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