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临床用药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药物发挥药理作用,产生治疗效果的基础。临床制订用药方案时,应当根据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的规律进行。
一、选择药物
许多抗菌药物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在血液、浆膜腔和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和体液中,而在脑组织,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痰液中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因而在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药物时,不但要考虑致病菌的差异性,还要考虑感染器官的差异性。所选择的抗微生物药不仅是
感染细菌的敏感药物,而且能够分布到靶部位,在感染的器官能达到有效浓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多种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有抗菌活性,选药时除考虑药效学作用外,还要考虑药物能否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磺胺嘧啶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多数脑膜炎双球菌菌株对该药仍敏感,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脑膜有炎症情况下,一般剂量时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30%,大剂量时可达
有效水平,因此青霉素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常用药物;头孢三嗪和氯霉素均较易进入脑脊液,故也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多数抗菌药物在尿液中可达较高浓度,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时可选用毒性小、价格低廉的口服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可在体腔内达有效治疗浓度, 除非有厚壁脓腔形成时,勿需直接向腔内局部注入药物。
选药时亦应根据药动学特点考虑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易透过血-胎盘屏障,可能对胎儿造成损害,故妊娠期均不宜应用这些药物。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是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生物利用度高的的药物,可口服给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治疗重度感染时,为避免各种因素对药物转运与转化的干扰,常采取静脉途径给药以保证疗效。
二、估算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抗菌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在感染部位的组织和体液中能否达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与组织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虽然有区别,但又是密切相关的
在制订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通常以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血药浓度的关系作为主要依据,MIC值低表明细菌对该药敏感,MIC值高则提示细菌对药物敏感性差或耐药。一般而言,抗菌药物的组织或体液浓度常为血药浓
清明节森林防火工作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