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基于GARCH模型的LOF和ETF收益率波动性比较分析
一、引言
我国基金业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初级阶段,短短十几年时间经历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本身就是我国基金业的创新,这说明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具有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市场情况设计开发基金新品种的能力。由于股市波动,基金在广大投资者中认同度低,基金发行遇到暂时的困难,基金这种投资品种为大众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随着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投资者走过了以前的盲目和狂热阶段,投资行为正在变得更理性化,用更挑剔的眼光看待基金。这个时期,投资者期盼着新基金品种的出现,为他们提供具有明显特点、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投资渠道。这也是我国基金市场通过基金品种创新走出基金发展暂时困境的一个契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各方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努力研究开发出了新基金产品——LOF、ETF。
LOF基金,英文全称是“ListedOpen一EndedFund”,汉语称为“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也就是LOF基金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LOF本质上仍是开放式基金。
ETF主要是指 ETF ( Exchange Traded Fund) ,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又称交易所交易基金, 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交易手续与股票完全相同, 它通过完全复制与跟踪某一标的指数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采用被动式的管理使其交易成本较低。
LOF和ETF同是开放式基金,同其他金融工具一样,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市场风险是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并且市场风险也是最基本、最常见、最难防范的风险,它的恶化往往导致其他风险(如流动性风险)的产生。近年来,由于市场风险的管理不善,导致全球很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蒙受巨额亏损。这充分证明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的最主要形式,而其根源就在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自1996年第一版巴塞尔协议建立以来,估计和预测市场波动性已经成为世界上各经济体和许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必修课。金融资产的波动性问题已经受到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学术界等各方面人士的极大关注。
然而,目前大部分国内外文献都是分析和检验股票市场的变化特征和波动规律,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特征研究很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我国LOF和ETF收益率波动性分别进行研究比较。
二、主体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主要运用定性描述方法对金融市场波动进行研究,以Markowitz于1952年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为开端,学者们开始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波动。在该模型中,用收益率的方差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并假定方差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大量的有关金融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用来表示市场波动的方差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此后,Fama、Hagerman等学者相继发现,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具有两大特性:(1)有偏性,而且偏度往往大于0,即概率分布不是对称的,而是偏向右边;(2)尖峰厚尾性,收益率波动剧烈,出现极端事件的可能性要大于正态分布假设下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由此,Engel(1982)提出的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模型(Auto
基于GARCH模型的LOF和ETF收益率波动性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