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外文学名著导论 刘建军35.歌德《浮士德》.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浮士德》(节选)
【背景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热爱文学。
创作经历:
歌德这一时期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等作品。
1805年之后,歌德创作了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等。
【选文】
浮士德
(选文请参见课本第328页至436页)
【导读】
1.《天上序幕》给全书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认识框架?
《天上序幕》其实讲的就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在歌德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善与恶的矛盾,或者说,至善和至恶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纯善的天帝和代表罪恶的魔鬼,象征了世界组成的矛盾双方。他们之间的斗争集中体现在对人的看法上,因此,决定着以浮士德(象征人类)为赌赛对象,看浮士德(即人类)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从而引出了浮士德上天入地追求的五个阶段。
最后他的灵魂被光明圣女接上了天堂。由此,体现出了歌德对整个世界的崭新看法:至善和至恶是世界的本原,人类受这基本矛盾的制约,也体现出了自身善恶的矛盾性。正是在善与恶的矛盾斗争中,人类最终体现出了向善性。
2. 怎样理解歌德笔下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的形象也体现了歌德对人的新认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的形象,继承了《圣经》中关于人的认识思想并根据新的形势做了发展。
从全文中可以看到,浮士德就是个善与恶的矛盾体。因此他才说自己有两种精神存在于心中。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每次理想实现的同时也会随之带来悲剧,这种悲剧直到他死都没有结束。
?他在作品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魔鬼靡非斯陀匪勒斯既是抽象的恶的代表,也是具体的恶的化身。当他与天帝相对立时,他是抽象的恶,而当他进入人间和浮士德打赌后,他代表的是具体的恶。

中外文学名著导论 刘建军35.歌德《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9.29 MB
  • 时间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