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保障性住房制度产生的背景及优劣性
福利分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
政策界限的模糊、分配对象的难以界定、使用人资格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使得在分配环节中操作起来极其困难,管理成本极高,出现了许多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人民不满意,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信力也不断受到质疑
一、福利房
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以单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的房。福利房同样有房产证,但往往房产证在单位,5-10年才会拿到房主手里。
福利房缺点
住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违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降低员工的积极性。
住房行政性的分配机制,也为利用人情关系,以权谋房等不正之风提供了温床,造成分配不公。
住房建设资金的运行陷入恶性循环,制约了住宅建设的发展。
否定了住房的商品性,不能进入市场交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自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我国逐渐取消了福利分房。
二、经济适用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经济适用房的优点
经济适用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它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其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
由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通常要比商品房低10%-20%,因此,在当今商品房价格高不可攀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便成了市场中的香饽饽。
经济适用房弊端
从现实情况看,经济适用房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济适用房并不经济
房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当前我国商品房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却逐年下降
市场上不断传出部分住房宽裕的官员和高收入者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一套甚至多套经济适用房进行投资或者出租
经济适用房项目中的“大户型”、“高档化”现象普遍存在。
住房结构性调整
2006年5月,“国六条”提出的“规范发展经济适用房”方针,将门槛提高至城镇低收入阶层,试图构建一种“最低收入阶层靠廉租房,低收入阶层靠经济适用房,中上等收入群体靠限价房或房地产市场”的解决方案
限价房与廉租房
与经济适用房一样,限价房作为一种实物配售制度,不仅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带来寻租活动的泛滥和造成逆向补贴。
廉租房随着政策的出台逐步出现立法层次欠缺、责任主体模糊、建设资金来源不足且不稳、供给产生新的不公等问题
正确认识
虽然单独分析每种政策都有许多的不足,但是已有住房保障问题解决不好,归根结底是市场化不深入造成的。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地保障不同阶层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公租房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