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首因效应对生物课堂导入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首因效应对生物课堂导入的启示
浙江浦江中山中学黄国献
摘要:首因效应在人们的社会认知形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具有作用效果强、持续时间长的作用特点。文章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就首因效应对生物课堂导入的启示进行了简要阐述,列举了借助首因效应而设计的几种常用新课导入模式。
关键词:首因效应生物课堂导入新课模式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最早提出。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第一印象”会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实践研究还表明,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因效应作用效果强,持续时间长。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又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这说明,首因效应还会影响到人们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如同乐曲的“前奏”、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与首因效应有着必然的联系。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首因效应,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阐述“首因效应对生物课堂导入的启示”。
1、目标导学,任务驱动式导入
这种模式要求“课伊始,意亦明”,在上课伊始,给学生直接呈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形成知识框架,明确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例如,“群落的结构”一节,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直接呈现学结构和时间结构;教学重点是这三种结构;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然后讲述新课。这样的导入,借助了首因效应,使得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利于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
2、新旧联系,以旧拓新式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坍塌了的建筑,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再添建新的一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糅合,导入新课。例如,“减数分裂”一节,教师就可以指出:有丝分裂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的细胞分裂,结果染色体数目不变。那么要是染色体还是复制一次,接着细胞却要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会怎样呢?学生很易会推出,染色体数目将减半,从而导入减数分裂。这样的导入,借助首因效应,使得学生始终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起穿针引线和架桥铺路的效果。
3、设置悬念,兴趣引发式导入
所谓悬念,是指人们对有关作品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好奇之心,人人皆有”,所以教师可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联想,并导入新课。例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节,可以先出思考:假如你流落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
那么怎样使你自己活得最长呢?学生众说纷纭,急切期待明确答案,教师适时导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样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好奇、引发学生兴趣,由于首因效应,好奇和兴趣将延续至悬念的解决。
4、布置障碍,愤悱产生式导入
古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教师在课堂伊始有意布置障碍,让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启发导入新课。例如,“原核细胞”一节,教师布障: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其定有有叶绿体吧?类似的,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其定有线粒体吧?……学生往往回答

首因效应对生物课堂导入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8-01-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