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检查在包虫病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doc粪便检查在包虫病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
人体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引起的幼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对人体可造成严重危害的包虫病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细粒棘球绦虫(us granulosus)引起的细粒棘球蚴,又称单房包虫病(cystic osis);另一种是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引起的多房棘球蚴,又称泡球蚴病(alveolar osis)。两种包虫病均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单房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而多房包虫病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3个省都有病例报道,其中甘肃、青海、西藏、宁夏、新疆、四川等地是两种包虫病的重流行地区[1]。
1 包虫病的传播及流行环节
棘球蚴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科类食肉动物的小肠内,虫体成熟后,虫卵和成熟的孕节片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以及一些家畜如羊、牛、马、猪等)食入活虫卵后,卵在小肠中孵化,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进入全身。多房包虫主要侵入肝脏,而单房包虫则主要停留于肝脏、肺脏、腹腔等,少部分可停留于其他身体部位导致慢性占位性损害。人通过接触终宿主粪便,误食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或误食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瓜果等而发生感染。犬科类动物作为终宿主在疾病的流行传播中起主要作用,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控制和治疗狗的感染对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2]。
2 检查方法的改进
过去的调查方法是用剖检犬科动物的方法发现被感染动物。这种方法检查准确率高,但用人力多,并耗时量大,并且可能不符合动物保护法规。而粪便检查方便、快捷、易操作、成本低、标本易获取,被广泛用于棘球绦虫初检和流行病学调查。但由于粪便中的孕节及虫卵排出可能不规律或在粪便中的分布可能不均匀,而且棘球属绦虫的虫卵与其它带科绦虫虫卵在形态上无法区别,导致粪便直接镜检查病原体的检出率较低,并且特异性不高。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以前沿用的直接观察粪便病原体的检查方法发展为检查病原体抗原或(和)遗传物质的方法,即由形态学检查发展为分子生物学检查病原体。从而使查找病原体为直接证据的诊断方法提高到生物学的水平,也使棘球绦虫粪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3 粪抗原检查(Copro-antigen Detection)
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在病原诊断中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目前,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粪便中棘球蚴绦虫的虫体抗原或分泌抗原已广泛用于犬科动物绦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Jenkins[3]等通过给狗喂食细粒棘球蚴头节,人工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后14~22d粪抗原检测即阳性,而虫卵排出最早在感染后30d,最慢在感染后90~100d。在对试验犬进行驱虫治疗后的2~3d粪抗原检查结果即阴性,该实验证明粪抗原检查具有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柴君杰[4]等用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抗原及其抗体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在人工模拟犬粪标本中检出成虫虫体抗原的下限达5~
·mL-1,检测的OD值与抗原含量高度相关(r=)。认为本法在检测粪抗原中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因此,推荐可作为棘球蚴的常规监测方法推广应用。黄燕[5]等建立了系统的粪抗原检测方法,运用于四川省甘孜县达通玛区4个乡的580只家犬吡喹酮每6个月1 次驱虫前后的粪抗原进行
粪便检查在包虫病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