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进行正确地取舍课堂生成,以使课堂生成向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教育家叶澜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而不是使之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教学《家》这首童谣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把手里的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家,学生们激情澎湃,异常活跃,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我越发得意于自己设计的精巧,正准备做课堂总结,一位小朋友对黑板上的画提出了质疑:
“老师,有一个找错了,他把种子贴在了天上。”
为了不出意外,我顺势引导说“种子的家在哪里?谁能将这棵种子送回家?”
生:种子的家在泥土里。(一个学生上台贴画)
生:老师,我认为种子贴在天上也对,蒲公英的种子就会飞到天上。
生:不对,蒲公英的种子飞起来还要落下来。
……
我赶紧组织学生讨论:种子的家在哪里?学生兴致很高,课堂简直成了小小的辩论会。
我感到有些紧张的同时又有一丝惊喜: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对教师提出了疑义,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这不正是孩子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体现吗?
下课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教学反思: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改课,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回归了学习的自然,是学生的“生成”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因此,我想对这些充满朝气的小可爱们说,是你们,让课堂如此精彩,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语文课堂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讲究“留白”,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而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
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让学生总结可以评价狐狸的词语,大部分学生都说出了狐狸奸诈、欺骗一类的贬义词,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狐狸在遇到老虎的危机情况下,它灵机一动,想办法脱险,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三、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更是一种张扬个性和灵性的方式。只有对话,才能互相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也只有对话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思想的碰撞中,让课堂洋溢生命的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珍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