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发颐
发颐是热病后余邪热毒结聚于颐颔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其临床特点是以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颔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甚者发生内陷。
余毒内蕴伤寒或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腐肉为脓而成。
胃热上壅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火毒内生。胃火积聚上攻,蕴络而发。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多发于成年人,尤多见于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后,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多数是单侧发病,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初起、成脓、溃后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比例明显增高。
诊断
(图)
痄腮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有接触史。病发于颐颔之间,但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颈痈结肿每于耳下、颈下,多见于一侧,肿胀疼痛,常易化脓,但口内颊部处不红肿,腮部不肿胀。
骨槽风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有拔牙史,腮颊部漫肿锨痛,色红或白,牙关拘紧,不能咀嚼。脓成溃后疮口久而不收,且有死骨流出。
鉴别诊断
治疗
总以清热解毒为治法,内外治并举。
内治
外治
热毒蕴结证
毒盛酿脓证
热毒内陷证
余毒未清证
(1)热病后、大手术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漱口方或板蓝根30 g,煎汤待温漱口。
(2)急性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食及辛辣刺激之品。
(3)保持大便通畅。
(4)慢性期,可作局部按摩,常食酸性食物,如咀嚼乌梅等。
预防与调护
初起颐颔之间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形如结核,张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显著,并延及耳之前后,以耳垂下部最著,如压迫局部,在上颔第2臼齿相对的颊黏模腮腺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张口困难。唾液分泌大为减少,并可出现暂时性口限歪斜之症。伴轻度发热,甚者体温可高达40℃,口渴纳呆,大便秘结。
成脓发病7~10 d。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肿势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压痛明显,按压局部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稠脓性分泌物。
溃后若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颔部或口腔黏膜或向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证候:颐颔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查腮腺导管开口处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伴身热恶寒,口渴,溲赤,便干;苔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漫肿不散加海藻;热甚加生山楂、生石膏;便秘,加瓜蒌仁、生大黄、枳实;恶寒高热,易于动风加钩藤。
热毒蕴结证
证候:颐颔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掀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腮腺导营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伴高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便秘者加生大黄。
毒盛酿脓证
8 发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