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doc评析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一、首版《编钟乐舞》的历史回溯
(一)一座古墓的缘起
1978 年5 月,湖北省随州市考古发现了一座距今2400 多年的战国早期大型陵墓曾侯乙墓。曾侯乙,姬姓贵族,封国于楚地,其墓葬共出土器物一万五千多件,其中九鼎八簋、编钟、编磬等形制完备、编制完整、礼制严谨的礼器、乐器、漆器、兵器,以及殉葬少女等,显露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以及宫廷礼乐宴飨的奢华气派。曾侯乙墓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比如铸造史上的创举、纺织史上的突破、美术史上的奇葩、天文史上的界碑等等。而所有赞誉之中,以音乐成就为最高。曾侯乙墓共出土乐器125 件,其中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排萧,八音齐备。其中115 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庙礼乐;10 件出自东室,用于演奏房中乐( 寝宫音乐)。八音之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乐性能最佳、铸造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套,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更难能可贵的是,编钟出土时仍可以发出声音,其音色优美,音域跨越5 个半八度,中心音域12 半音齐全。编钟敲响的那一刻,有如时空穿越,盛世回响。曾侯乙墓发掘以后,其历史成就与价值使之很快成为各界学者们学术研究的重要园地,同时一些艺术家们也开始投身到与此相关的舞台创作中。1983 年,湖北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以曾侯乙墓的震撼出世为契机,在深入研究该墓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大型仿古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二)一段盛世的回响
《编钟乐舞》受曾侯乙墓的启示,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当代遗存为依据,运用诗、乐、舞相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舞文化的绚烂斑驳与绮丽优美。犹如一段古楚盛世的当代回响,萦绕于耳,撼动于心。
《编钟乐舞》主要表现了荆楚乐舞文化中钟磐古乐、祭祀乐舞、乐歌、武舞、祭歌、巴人舞、八音合鸣、农事组舞、房中乐、大飨礼等内容。其中钟磬古乐是以编钟、编磬为主的古乐合奏,旨在展现古楚庙堂的等级仪礼与庄重肃穆之感,重温荆楚雄风。祭祀乐舞以《九歌东皇太一》中的按长剑、佩美玉等形象为依据,旨在展现楚地迎神的古朴神秘与浪漫色彩。乐歌、祭歌分别根据屈原的《桔颂》、《国殇》谱写而成,旨在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武舞以战国文物上的水陆攻战图纹为参照,旨在表现楚人出征前的昂扬斗志及其尚武精神。巴人舞、农事组舞以出土文物上的采桑、狩猎等图纹为依据,吸收运用了湖北民间舞肉连响、摆手舞中的舞蹈语言素材,旨在表现荆楚先民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八音合鸣依屈原的《哀郢》、《云中君》等编创成曲,展现了钟、瑟、箎、箫、埙、磐及古乐合奏中的楚音之美。此外,还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关睢》、刘向《说苑善说》中的《越人歌》以及《古诗源》中的《忼慷歌》,以房中乐为名,从多角度诠释了荆楚地区的人文特色。最后,作品以大飨礼结尾,以八音合鸣、扬袖折腰的乐舞形象展现了楚宫宴乐的华丽气派。
总之,《编钟乐舞》以编钟为象征符号,运用荆楚歌、乐、舞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楚国农事、征战、祭祀、宫廷宴乐等多个方面的历史文化成就,将古楚文明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于舞台之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此同时,该作品又并非局限于对历史的刻板描摹,而是在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当代遗存三方依据的相互印证中,融合当代人的审
评析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