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与治疗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定义
传统定义: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新定义:指不同原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症,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如何理解新的定义?
▲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
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
▲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DS,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
▲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二、DIC的分类
新的分类以体内稳态调控功能的紊乱为准,分为2类
1 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或pre-DIC)
2 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
1)可控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抑制为暂时性,当原发病因迅速消除时,内皮调节网络可立即恢复
2)非控制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除被抑制外,并有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
Pre-DIC(DIC前状态)
▲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出现典型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的亚临床状态,其凝血因子的消耗仍可由肝脏合成补充(又称代偿期DIC)
▲病理特点血液呈高凝状态,但凝血因子及PLT并不降低
▲临床表现不突出,有赖于实验检查协助诊断,及时诊治对阻止DIC的病程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
五、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
基本症状
▲出血(多部位性)
▲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
▲栓塞(广泛性)
▲溶血(微血管性)
DIC特殊体征
出血点
紫癜
血泡
周围性紫癜
爆发性坏疽
外科伤口出血
外伤伤口出血
静脉穿刺部位出血
动脉渗血
皮下血肿
DIC微血栓所致的终末器官功能紊乱
皮肤 70
肺 50
肾 50
垂体后叶 50
肝脏 35
肾上腺 30
心脏 20
器官系统发病率(%)
DIC的诊断和治疗-L-6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