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平度人民
在装备低劣,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中,不畏强敌,土法上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发明了石雷、“二虎炮”、“五子炮”,奋力抵抗入侵日军,取得了辉煌战果。
石雷
高方和,是大泽山抗日根据地高家村的能工巧匠,与石头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练就一手娴熟的开山劈石,錾磨镌刻技艺。
现存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石雷和铁铸地雷
1941年,高家民兵联防为打破日军的封锁,克服民兵武器装备短缺的问题,发动民兵和村民集思广益,研究打鬼子的招数。爱动脑子的高方和,望着漫山遍野的花岗岩石头动起了心思。他利用石头爆炸后形成碎片多,对人畜杀伤力大的特点,就开始琢磨着就地取材造石雷。这年秋天,高方和经过反复试验、完善,发明制造的第一个石雷爆炸成功。之后,各村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很快掀起了制造石雷的热潮。同年秋,300多名日、伪军到高家村“扫荡”,民兵得到消息后便在高家村西北河滩布下了石雷阵,日军探雷器失灵,50多名日、伪军被炸死炸伤,石雷战首次在这里成功打响。
自从石雷成功用于战斗,取得胜利后。民兵联防又充分发挥民兵们的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制造出了水雷、踏雷、绊雷、子母雷、夹子雷、胶皮雷、竹筲雷、草人雷等40余种地雷和布雷技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到了根据地后寸步难行。在此基础上,他们创造了石雷与铁雷结合、雷与枪结合、埋雷待敌与送雷上门结合的
“三结合”战术,并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4月,西海武委会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在平北县韭园村举办了民兵干部地雷爆炸技术训练班。学习班重点学习了地雷爆炸技术,推广高家民兵联防开展地雷战的经验做法。从此,大泽山的地雷战名扬胶东,声震齐鲁。
抗战中,高家民兵联防与敌作战600余次,歼敌700余人。1943年8月,被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铜墙铁壁高家民兵联防”光荣称号,涌现出了20多名民兵英雄、民兵模范、爆炸大王。
“二虎炮”
平北民兵刘洪范、张增庆、仲照明,面对日军的铁血战略,不畏强暴,率领民兵打炮楼、除汉奸、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名丧胆。群众把他们誉为“三只虎”,他们所在的民兵营被称为“三虎营”。
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二虎炮”
这年,“三只虎”当中的二虎张增庆,在战斗中看到敌人的迫击炮很厉害,就产生了造炮的想法。他从平北县双庙村的碾屋里找了一根铁管碾芯当炮筒,把手榴弹改制后加上发射药包做炮弹,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后来,人们就以张增庆的绰号命名该炮为
“二虎炮”。这种炮威力大容易制造,很快在大泽山地区推广,并进行了仿制和改进。通常的“二虎炮”,用80~90毫米粗,700~800毫米长的钢管当炮管,把一头堵死,筒外缠绕一层粗铁丝防止炮管胀裂,取下手榴弹木柄,换上两条药芯子当弹头,把药包装在一个小铁罐里,罐底装上红药底火、撞针,两部分连一起就是一发炮弹,打出后在空中或是在地面爆炸,,很受民兵欢迎。
1945年春的一天早晨,“三虎营”得到情报,日、伪军从平度城出动,抢夺抗日民主政府藏在牛山上的公粮。张增庆他们率领民兵,即刻携带他发明的“二虎炮”前往。当他们冲到牛山半坡,发现敌人已占领了山顶。民兵们立即对山上的敌人开了炮,打得敌人东躲西藏,疑为碰上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吓得丢下小车、牲口逃回了据点。1945年9月,平度城解放前夕,八路军封锁了平度城。“三虎营”的民兵在尚家疃河岸监视敌人。一天,10几个汉奸出城抢吃的,刚走到河边的柳树旁,就被民兵用“二虎炮”一炮打得连滚带爬,逃了回去。
“五子炮”
大沽河沿岸的河里套根据地,是八路军胶东军区控制青岛,联结鲁中南,发展南海地区抗日斗争的要地。同样,这里也成了日、伪、顽军经常窜犯的重要目标。
民兵们用自制的土炮打击日本鬼子
1943年3月,莱西南县朴木据点的国民党顽军吕德明部80余人,驱赶着十几辆马车,到平南县的石家曲堤村抢粮,民兵队长石中开指挥民兵在村外与顽军展开激战。由于民兵使用的土炮装药时间长,射程短,杀伤力小,根本无法阻挡敌人的冲锋,只好抬着土炮撤出战斗。
这次战斗后,石中开决定改装土炮。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将土炮底部打开,安上机关,用5个弹壳装上铁砂和火药,可以打一炮换一个弹壳,发射速度和杀伤力比原来提高了5倍多,被人们称为“五子炮”。到了麦收季节,朴木据点的吕德明部几百人,又窜到管村抢麦子,遭到民兵“五子炮”的轰击,敌人顿时倒下一片,其他敌人落荒而逃。敌人几次败在联防民兵手下,千方百计寻机报复。这年秋天,河东沙湾庄据点的几百名顽军,经过一番准备,气势汹汹地进犯根据地,与联防民兵决战。此时,适有八路军主力部队一部驻防东赵家。民兵与主力部队决定:由民兵引敌上钩,诱敌深入后歼灭敌人。战斗打响后,李家沽村的民兵排边打边撤,诱敌上钩。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主力部队和民兵突然向敌人发起猛
英雄的平度人民.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