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113班
王铮吴金芝林爱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弗洛伊德有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经商的父亲,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图腾与禁忌》
《精神分析引论》《论无意识》
《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多拉的分析》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性学三论》
《精神分析运动史》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本我》
《焦虑问题》《幻想的未来》
《自我和防御机制》
《摩西与一神教》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理论贡献–主要观点
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觉察到的。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的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是攻击本能。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口欲期: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蕾欲期:3-5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节”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节”
4、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这一时刻的特点的以对象代替自恋,这是人走向社会化的时期,成为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3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四、死亡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五、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梦释可以治疗神经症
西格蒙德·弗洛伊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