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一、陵墓的形制演变
二、典型实例
三、陵墓的分类-封土、墓室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商周时期—设有“羡道”,地下部分以木椁室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有斜道,天子四出、诸侯两出、贵族一出。一般由墓道、墓室、椁室组成。
春秋战国—如同商周,帝王贵族仍采用木椁做墓室,封土之上设享堂。
天子
诸侯
贵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这种类型的坟头。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民昭陵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2、因山为陵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长陵
比较
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