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选准产业,走循环发展的路子。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做法是:
一个主导产业集群经过科学论证确立之后,能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我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花、优质苹果基地县,每年可产作物节杆100余万吨,剪掉果树枝条
1.5亿斤,以前都是作为柴火白白烧掉。为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结合夏邑实际,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提高到重要日程,制订了关于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多个文件和优惠政策,将食用菌生产列入“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有县长亲自抓,很快在全县形成了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高潮。近年来,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虽经历过低谷,出现过失败,造成过损失,但广大干群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受住了挫折考验,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二)树立典型,走示范引导的路子。我县食用菌发展之初就遭到失败,由于当时有失误,农户无经验,加上行情滑坡,第一年大部分菇农赔钱,致使部分菇农编出“要想哭,种香菇;要想哭的痛,明年接着种”的顺口溜。为了使群众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食用菌发展的信心,201X年,县委、县政府除采取组织菇农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等措施以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上来,从而在全县选择了2个示范乡、6个示范村、200个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由于指导到位,操作规范,管理严格,我县
食用菌生产一举获得成功。当年秋季,双孢菇每平方米产菇30公斤左右,又赶上菇价回升,每斤有201X年的每斤
1.3元,上升到每斤4-5元,菇农1个棚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3万元。于是,当时全县又流传了新的顺口溜——“要想富种蘑菇,一年成为万用户”。201X年以来,食用菌种植形成高潮,年新增菇棚1500余座。目前,全县双孢菇、草菇种植在100棚、5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村达50个,201X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大户达80个,形成车站、杨集、王集、刘店、李集、郭庄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带。
(三)强化服务,走服务为民的路子。食用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搞好综合服务最为关键。我县食用菌之所以发展较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前、产中、产后得系列化服务。
一是在技术上保障。县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和技术协会,各乡镇专业村成立了分会,定期聘请省食用菌协会专家,食用菌办公室和农播校开办食用菌班,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实现科技培训、技术承包、科技推广于一体,把良种引进病虫防治、配料生产、菇体采集等贯穿于食用菌生产得全过程;同时,在每个食用菌种植乡镇配备1名技术组长,食用菌生产在30户以上得村配备1名技术员,与菇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全方位提供技术服务,使双孢菇生产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双孢菇产量由发展之初的每平方米15-20公斤提高到25-40公斤,草菇产量由每平方米8-10斤提高到12-15斤,香菇产品的生物转换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85%以上。
二是在资金上倾斜。在小额贷款、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对发展5万袋以上的农户优先协调贷款,对发展10万袋以上的村无偿配置生
产设备1套。近年来,累计发放食用菌生产专项贷款4000余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