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法”的认知及探讨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要求,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依宪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
三、法律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四、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命线
五、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王海河北大学《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逻辑解构》
保证公正司法,改进工作作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根本要求。从熟人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本轮司法改革将注意力集中在维护司法中立和防范司法腐败专断的制度建设上来。一是消除人情关系、物质利益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按照司法规律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在人、财、物等方而尽可能避免地方干涉,增强司法官的专业性、精英性和独立性,促进司法权威;二是加强司法机关的合理分权和程序控制,试点人人民陪审团制度,强化审判的流程管理,明确法官、检察官办案的权力和责任,严格责任追究,让司法官对自己的案件负起责任来。进而切实保障司法制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杨小军国家行政学院《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的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姊妹篇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全面依法治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