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经济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关茜
摘要:利率政策的效应是指利率政策的变动能否有效的影响储蓄、投资、产出等经济变量,来达到实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的问题,由于利率政策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利率政策的效应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各国货币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利率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利率政策货币银行
前言
研究利率政策的效应可以为中央银行完善宏观调控提供比较清晰的理论依据和框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关于货币政策的文献描述,而有关利率政策的学术文献也是在 1978 年以后才出现的。从 1978 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作为金融体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改变了以前严格管制的利率政策,转而开始运用它对经济进行调节,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利率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被确定为中央银行以来,利率政策从无到有并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受到了重视。那么,我国采取的利率调整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适合的利率政策理论依据和框架。
一、我国利率政策的特点
利率政策以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降低利率可以使大量资金流向市场,扩大内需,缓解金融危机后疲软的中国消费市场,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利率,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流通资金减少,消费需求降低,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利率政策还表现出双规特征,就是满足不同货币目标形成的不同的操作特点,表现为在信贷市场中抑制投资增加以及在货币市场中缓解股票的压力带来的货币政策的双规性。银行为了抑制投资过快,所以在信贷市场上保持着比较高的利率。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双规特征的利率政策受到了金融市场很多方面的制约。
二、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利率政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1988年,在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利率,大大化解了通货压力。但是这样紧缩的利率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工业生产的速度大幅下降,企业负担加重等。根据当时所处的情况,为了缓解矛盾,恢复经济,央行在随后的三年里连续三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在此阶段,增加带宽,银行可以扩大它的影响力,贷款办理人也可以从中获得货币利益。贷款的利益和成本相互间的对比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过度追求资金扩张,忽略了其中的贷款风险。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调整利率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对此有相当的敏感性。在1996年之后,物价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银行的贷款出现了贷款增量的情况。为了刺激经济,央行从这年开始到1999年供7次降低利率。但是这样的利率政策效果没有上一阶段效果明显,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的贷款增长缓慢。央行对国有独资企业银行的监督力度的增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其经营制度的改变,从而降低了利率调整对国有银行影响的敏感性。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利率的变动对上市公司资本的影响。利率就是资金的价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