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旅游管理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刘磊张华荣侯从强
根据1990、2000、2005和2010年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199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一、引言
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加剧了景观格局属性的变化,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阻碍了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的研究。
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与RS、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TM遥感影像数据完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提取;运用FRAGSTATS软件选取景观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等指标,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玛河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
玛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84°48′-86°42′,北纬43°20′-45°55′,×104km2,年降水量110-200mm,年蒸发量1700-2200 mm。研究区的绿洲主要以玛纳斯河为依托,它是一个山前冲洪积扇扇缘和冲积平原,主要以片状或带状形式分布。
三、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 玛河流域的1990年TM影像,2000、2010年ETM影像和2005年CBERS影像数据。
(二)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
基于玛河流域的遥感影像,将玛河流域景观分为以下7种土地利用类型:水体、林地、耕地、草地、冰川、裸地以及建工用地。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FRAGSTATS 。在类型水平选取了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3个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个数(NP)、总边界长度(TE)3个指标。
四、结果分析
(一)玛河流域景观格局的面积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内各景观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林地、耕地、建工用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裸地、水体、草地、冰川面积的缩减。
(二)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1990-2010年间,研究区冰川、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斑块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裸地则有所上升(图1)。
各景观类型中,裸地的斑块密度最大,其次为耕地和冰川,说明裸地、冰川和耕地在研究区占较大优势度(图1)。1990-2010年间,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仅草地表现为下降态势;同时,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均不同程度上升,仅草地表现为下降态势。表明研究区除草地外,冰川、林地、裸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