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 .doc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阅读教学须掌握整体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习惯于一段一段地讲解,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以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
例如,学叙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来历,生动地表现了周总理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真挚情感。文章采取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的方法,记叙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首尾呼应,中心突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学叙的要素,开头、结尾直接抒发感情的记叙方法,只能在对全文的结构、内容和写法有了整体(全貌)认识的基础上完成。至于像《驿路梨花》那种侧重于间接描写人物、叙事波澜起伏、以悬念取胜的作品,不首先把握课文的整体而单纯阅读课文的部分段落,就会或者不知所云,或者只能得到一些浮泛的印象,语文论文《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再如:像《智取生辰纲》那种以伏笔见长的课文,更需要首先从整体上来综合认识。
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根据是什么呢?
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从根本上说,是由事物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一事实决定的。换言之,事物整体的功能不是它的各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比如:一些词句、段落,无非是一些词句、段落而已,一旦组成文章,就可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作品,其整体的价值,已经不是那些词句和段落孤立的价值之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能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当它们“进入”整体之后,由于处在同整体、同其他“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因而它们就较之处于孤立状态时增加了新的功能。例如,我们教学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作者从亲身经历中截取了解放前、十年动乱中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的英明和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如果我们把三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中的某一片断抽出来孤立地阅读,是无法了解文章的主题,认识作品的意义的。又如,阅读郭沫若的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诗中描写了天河、天街和牛郎织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骑着牛儿来往。”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两句诗,不过是对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结局的改造,增添了一点诗的色彩,很难说还有什么深意。但是郭老把它们写进诗中,让它们和诗的主题产生联系之后,就形象、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光明前景强烈追求的心情。因此,我们可以说,不首先综合地把握整体,然后再来分析各个部分,那么,对部分的任何孤立的分析都是不可靠的;以这样的分析为基础综合起来认识整体,那么认识也必然是不准确的。
从整体到部分,从综合到分析,这只是事情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部分再到整体,由分析再到综合。通过对部分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再进入对整体的综合,这是进一步的综合,高一级的综合,可以加深我们对整体的理解,弥补开头认识的不足,甚至纠正开头认识的偏颇。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这才是认识的全过程
[1][2]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2 第2篇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