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灾难谣言的传播与对策
文/赵振花
摘要:微博强大的传播力使得谣言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传播范围更广泛,影响力更大,危害更为严重,控制起来更难。本文主要针对谣言中的灾难谣言,从其定义、产生、特点、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辨别微博上的真实信息与虚假谣言,并探究应对灾难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微博传播范围灾难谣言载体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在,微博140字的即时发布功能、强大的转发功能、操作简单、进入门槛较低等特征,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两年内成为人们发布和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微博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本文主要针对谣言中的灾难谣言,从其定义、产生、特点、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辟谣对策。
一、谣言和灾难谣言的定义与产生
西方对于谣言的定义很多,其中“谣言研究之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将谣言定义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并且给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事件的重要性与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也就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机率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有一方面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比较晚,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清华大学传播学教授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只是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人或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而不是谣言。只有传播虚构事件的人鱼贯而动,达到舆论量,才称为谣言。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流言、谣传等。”著名学者胡钮则认为谣言是一种对未经证实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阐述,通常以公开或非公开的形式进行。从上面的几种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对谣言的定义众说纷纭,但都有一个共同强调的点就是“未经证实,具有模糊性”。
而灾难谣言是谣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在灾民或可能受到灾难波及的人群中产生的。面对灾难和可能发生的灾难,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缺乏安全感,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产生恐惧。而这时,他们就会寻求和关注任何一条与自身处境有关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目前的境况,以及时做出应对。利用人们在情况不明朗、信息缺乏时对信息的高度渴望,灾难谣言产生并得到迅速传播,而这种信息的传播往往造成更大的恐慌。
二、微博中灾难谣言的分类和特点
微博中灾难谣言的分类。一般来说灾难谣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故意制造的谣言、无意制造的谣言和相关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个体猜测而出现的谣言。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一些个人和小团体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或为了损害他人利益而制造出一些无中生有的信息。而暂时无法辨别真相的人们往往会受到其影响,使谣言得到传播从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另一种情况就是出于好奇心、恶搞心理或为制造噱头等而故意制造的谣言,谣言制造者可能本身并无恶意,却能扰乱公众的视听或给其他人造成伤害。
。这些谣言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个人无意给出一些信息,尤其是公众人物偶然的言行,被关注他的人放大、扭曲或误读,并得到非常快的传播,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在雅安地震中有很多关于某地物资短缺、某地没有得到及时救援的微博,一些公众
微博中灾难谣言的传播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