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农业生产活动专题
直击高考考点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重要的知识点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分类、区位和地域类型。在教材更加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形势下,今后的考题会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反映。在复习时注重以家乡或中国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论证基本原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对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要识记并能对其典型代表区进行区位分析。对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要注重分析生产特点的成因;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要注重分析区位因素,对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要注重分析发展的措施。注重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类比,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本单元的热点内容主要有:
。对一个农业区域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进行。(1)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2)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其一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确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发展的类型,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科技因素和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区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这将可能成为今后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同,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我国已加入WTO,来自身的压力和国外农业的挑战已摆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面前。又如我国目前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措施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地理事实。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较大,如何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既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区域因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
。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是当今问题的迫切问题之一。联系实际分析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要点串讲
要点一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拓展:区位与布局的区别与联系。
区位
布局
强调客观存在
强调主观安排
区别
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的区位)
强调宏观(如农业的布局)
联系
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农场)与其他事物(如地形、气候)的空间关系,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要点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和周期性。
(1)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区域,农业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农业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不违农时”。
拓展: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同时要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有所减弱。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农业生产地域性产生的基础,相同的自然条件,由于政策、经济、技术的差异也会使农业生产产生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有时可分异开来,季节性更加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阶段性,而周期性更加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重复性。如:
,一年三熟稻;三江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__农业生产活动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