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
任晶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持续发展。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呈现出愈发加速的特点:一方面,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胜利主义”思潮使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自身力量和制度过于自信,从而错失了冷战终结带来的“和平红利”,导致自身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失误;另一方面,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中等强国”则不失时机地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强劲、和平崛起。世界舞台上这一对相反态势的互动演进,使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由西方向非西方转移的历史性倾斜,并大大增加了国际政治博弈参与者的数量,导致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纷繁多变的世界形势深刻地影响了201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走向,使其呈现出热点繁多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大国,包括中、美、俄、欧、日等之间的战略博弈日益复杂和深化。第二,亚太、欧洲、中东三大全球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局势分别随着美衡战略的继续推进、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突然崛起而出现了或微妙、或急剧的新变化。第三,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代表的各类全球性新挑战,诸如埃博拉疫情、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
作为一项针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研究与评估,我们今天的讲座将集中关注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即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明显的新变化,通过对这些新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形势中所蕴含的若干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我们将首先对2014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周边安全挑战以及合作机遇;最后,以上述分析为依据,对今后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走向及中国的相关对策作出分析和预判。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尽管亚太地区形势延续了近年来大国博弈复杂、热点问题频现和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点,但中国持续崛起的动能不断增强,其外交主动性和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例如,在大国战略博弈方面:中美关系初步扭转了近年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并企稳回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而中日战略对峙局面虽无实质性改观,但日本自“钓鱼岛国有化”以来首次承认中日双方在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不同主张;
又如,虽然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的内在风险及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但由于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显著提升,周边安全风险大体上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地区热点问题逐步呈现出“降温”趋势。另一方面,与上述传统安全议题相比,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开始受到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概括地讲,2015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具有如下四个新特点。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就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效。2015年是中国周边外交“有所作为”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规划和直接领导下,中、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践行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新主张,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把周边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优先方向摆在外交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调了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确定了未来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此后,经略周边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常来常往的好朋友,成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同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和巩固友好合作关系的真诚期许。
在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以及“亚太梦”等重要新思路和新理念之后,中国的周边外交逐渐超越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合作为导向的做法,通过建立并扩大政治、安全互信,以实现全方位经营周边的战略目标。当前,在美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