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给药系统
中
第一节基本概念
: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sustained-release ~,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repeat-action ~, retarted preparations)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
1)骨架型或基质型(水凝胶型、蜡质型等)
2)膜控型或包衣型(微孔膜、半透膜等)
3)其它(渗透泵、植入型、透皮、脉冲式和自调式等)
:
1)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2)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3)降低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总剂量。
但:处方成本较高,制造过程复杂,大生产易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膜控型)。
第二节国内外发展概况
,其作用缓和而持久。
,60年代发展迅速,70年代取得较大突破,80年代形成规模生产,目前上市品种达数百种之多。
,目前已有近百种制剂获国家新药证书,但形成规模生产的品种较少。
目前一些大制药公司纷纷致力于开发各种类型的缓控释制剂,上市品种逐渐增多,中国药典亦已收载了部分品种,如:茶碱缓释片等。
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
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
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另有些品种正处于研究阶段(液体型、注射型等)。
:
根据临床评价,血浓波动、个体差异、治疗效果等:
1)骨架型>包衣型(渗透泵除外);
2)高聚物骨架>脂肪骨架;
3)贴剂时滞长,植入“突释”严重。
药物特性→剂型→处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
本讲座以骨架型缓控释制剂技术为主,特别以水凝胶型缓控释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例,详细介绍缓控释制剂处方和工艺是设计(详见后)
第四节延缓药物释放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经化学修饰成水溶性或难溶性盐后,使药物溶出速度降低,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改变(减慢),血浓平缓,作用持久。
1)红霉素注射剂每6h给药一次,~;但红霉素乳糖酸盐(水溶性)8~12h给药一次,~
2)青霉素-普鲁卡因盐(5h→24h~48h);
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难溶性)等。
药物经成酯修饰后,对药物理化特性有显著影响,易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酯类具有生物可逆性。药物成酯后,进入人体一般方能水解和酯酶分解为醇或酚和羧酸而发挥药效。
1)醇类药物的酯化:一系列醇类药物经酯化后水溶性减小,药效延长,如:雌二醇的苯甲酸酯等。
2)核黄素及其月桂酸酯,后者用药一次可保持60~90天有效。
头孢菌素经成酰胺修饰后,半衰期延长(如头孢三嗪)
二、药剂学方法
(一)减少溶出速度
根据Noyes-whitney溶出速率( dc/dt)方程:
dc/dt=DS/VL(Cs-Ct)
在体内,由于药物溶出后往往被立即吸收, Ct <<Cs,
故: dc/dt=D/VL×SCs= K SCs
K= D/VL为溶出速度常数
(胰岛素等)
(脂肪、蜡类物质等)
(胶体)骨架中(HPMC、MC等)
缓控释给药系统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