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仁道”天下观研究述评——兼论孔孟“仁道”天下观的基本特点
陈玲芬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在中国传统诸多的天下观中, 儒家“天下观”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价值追求和治天下”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实践理路。当下学术界关于孔子和孟子天下观的研究主要是从“道德意识、社会政治、文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的。通过与其他诸家天下观进行解读对比可以发现, 孔孟“仁道”天下观具有仁爱、孝治、民本的三大鲜明基本特点。
关键词:
儒家; 仁爱; 孝治; 民本; 天下观;
作者简介:陈玲芬,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杭州, 310024。
一、孔孟“仁道”天下观的研究述评
在中国传统诸多的天下观中, 孔子和孟子的“仁道”天下观奠定了儒家天下观的总体格局和本质内容, 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同时, 作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和政治观, 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并实际地塑造中国历史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 孔孟“仁道”天下观因其包含着普遍仁爱的人道主义立场以及一些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文明特质, 可以为未来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 从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本文只以孔孟天下观的“仁道”原则为前提, 对当下学术界关于孔孟天下观的研究, 从“道德意识、社会政治、文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简要述评。
1. 从道德意识层面看, 孔孟儒家天下观为未来世界秩序提供价值理想
张瑞雪在《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一文中指出:“先秦儒家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出发点, 儒家在国际秩序和国际道德问题上, 提出了以天下为本位的国际和合秩序观, 主张在国际交往中应以孔孟的‘仁’、‘仁义’为道”的国际交往原则。王家范教授也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资源价值的核心, 是围绕着“仁爱”二字展开的。仁爱是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不能绕开的基本原则。干春松教授在《王道理想与儒家世界秩序观的建构》一文中认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制约了国家间寻求一种建立在互利或者共利基础之上的世界的可能性。在当下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 儒家天下观念将为未来的世界秩序提供价值理想。干春松教授还在《王道理想的世界主义回归———儒家政治哲学与衡》一文中提到, 孟子的“王不待大”、“以小事大”等王道政治理念有利于发掘儒家思想的普遍性面向, 挖掘其整体精神来建构一个新的王道理想社会。王庆新在《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义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未来》一文中认为儒家孔孟的仁爱道义原则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儒家国际正义原则对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非常有用。郑家栋先生在《“天下”观念与儒家文明》一文中指出, 天下观念的哲学基础是“共生”原理, 说明儒家将“包容差异性作为文明最本质的内核之一”。以上诸位学者对天下原则中道德意识的普适性诠释, 不仅凸显了孔孟天下观“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天下人文道德情怀, 也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建构提供了价值指向。
2. 从社会政治层面看, 有助于构建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秩序
谢晓东在《走出王道:对儒家理
孔孟仁道天下观研究述评——兼论孔孟仁道天下观的基本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