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doc《中时作业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填空:1、“天命”、“天罚” 2、“以德配天” 3、畏法令 4、惟命不予常 5、终、非终 6、眚、非眚 7、不过、不及 8、罪不相及 9、旧礼、新法、法律 10、法令刑罚、新的宗法等级制度 11、礼、义、廉、耻 12、折衷于礼法之间、法家 14、地主阶级、否定周礼、法治革新 15、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二、不定项选择:1、B 2、ABC3、B4、A5、AB6、BC7、A8、D9、C10、ABCD11、B12、ABCD13、D14、C15、D16、B17、AC18、C19、ABC
三、名词:1、五刑:是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商周时期指墨刑、劓刑、蜚刑、宫刑、大辟。隋至清代,五刑则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2、亲亲、尊尊:(P10)3、明德慎罚:(P12)4、以德配天(P7)5、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它们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周周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贵族的。
四、问答题:1、周公“明德”论的主要内容是:(1)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已,力戒荒淫;(2)要惠民、裕民。
2、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内容:(1)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诛连坐;(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
3、夏、商神权法思想的表现(见教材P4-6)
4、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意义(见教材P7-8)
练习二
填空:1、荀况2、礼治、德治、人治3、德、刑、德4、爱人、复礼、仁5、6、精神、形式表现7、性善论、仁政、孔孟之道8、礼法、儒法9、新兴地主、变法、以法治国10、礼、法11、法治12、好利恶害、发展进化13、立法权、法令的内容、人们的思想14、生法、以死守法15、商鞅、以刑去刑16、自然法17、法者、律者、令者18、
不定项选择:1、C2、D3、B4、D5、A6、ABCD7、C8、C9、D10、B11、BCD12、A13、A14、A15、BC16、ABCD17、ABCD
名词:1、国之四维:春秋时期齐国革新家管仲提出的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即礼、义、廉、耻。他认为其中一根断了,国家就要倾斜,两根断了,国家就很危险;三根断了,国家便会大乱;四根全断了,国家就会灭亡。因此只有加强礼义廉耻辱的教育,君主才能使政令无阻,国家才能安定。
2、竹刑: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自编制的刑书,因刻于竹简上,故称“竹刑”。《竹刑》是邓析批判传统,不满改良的产物。因而它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邓析被杀后,《竹刑》却仍然在郑国适用,后来佚失。
3、“三选”制:
4、“定分制争”:先秦法学家关于法的作用与观点。认为法有“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所谓“定分”是指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商鞅认为,当事物的权利名分确定后,就可以禁止战争,这显然是要求用法来确认所有权。法家把法和财产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主张用法来确认私有制,其目的在于保护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问答题:1、(见教材P137)立法原则:(1)循大道;(2)因民情;(3)随时变;(4)量可能;(5)务明易。执法主张:(1)明法;(2)任法;(3)壹法;(4)从法。
2、法家法治的理论依据(见教材
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