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讲
三、荒漠化的防治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_______
___公约》。
(1)退耕还________、还________,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2)封沙________、禁樵禁采。
(3)合理用________。
(4)实行栏养,建设________草场。
(5)________移民。
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
贫致富的关系?
思考: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农田被侵占,既有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贫困迫使当地居民无可选择地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的生存,尽可能地开发现有的极少资源。因此,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问题。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地理位置看,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
差、年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植被稀疏,以温带草原、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温带荒漠为主。以上因素,形成了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图所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本身就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
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从图中可看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场退化、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