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是
3、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另外货币还有等职能。
4、国家无权决定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5、两种结算方式:
6、常见结算工具:
7、决定价格, 影响价格。
8、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与个别劳动时间
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此处价值总量应理解为社会某一生产部门的价值总量)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
(此处价值总量应理解为某一生产者的价值总量)
固定
商品
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的购买力(或决定纸币代表多少价值。)
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非现金结算)。
信用卡和支票、汇票。
价值
供求关系
正比
无关
反比
无关
无关
反比
正比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信用卡可以履行职能。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对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
对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
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5、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
(2)主要因素: 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减少
增加,
减少
收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价值规律
(3)价格水平。(4)人口数量。(5)国家消费政策
(6)消费观念、消费心理。
(7)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等。
1、消费的分类
按消费方式: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2、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居民用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会逐渐下降,
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增加,消费结构改善,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3、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
攀比心理
求异心理
求实心理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最终目,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 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
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 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
3、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
6、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1=流通中货币量/货币需要量-1
◆纸币贬值率=1-纸币购买力=1-纸币需要量/纸币流通量
纸币购买力=1/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现价/原价=1/纸币购买力=流通中纸币量/纸币需要量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都属于经济制度;
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不属于上层建筑。
1、若1欧元=10人民币
欧元对人民币升值10%,则1欧元=10*=11人民币
欧元对人民币贬值10%,则1欧元=10*=9人民币
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0%,则10人民币=;1欧元=10/
人民币对欧元贬值10
经济生活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