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案例》
课程报告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班级: 财务管理2班
姓名: 李萧
学号: 12020615
2015年10月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李萧 12020615 12财管2班
【摘要】本文选择我国近年典型的财务造假案——“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300268)进行案例分析,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和手法,并进一步分析万福生科造假后的两年的财务表现。
【关键词】财务舞弊万福生科
一、公司简介
万福生科于2003 年成立,公司最初名称为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主要生产以稻米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子列产品,公司也会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渣等副产品加以利用,生产出淀粉糖等系列产品。
二、“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事件回顾
2011年9月27日在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2012 年因被发现存在三套账本而遭证监会立案调查。2013 年3月,万福生科发布公告承认财务造假:2008 ,2012 年半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虚增销售收入16 500万元、营业利润3 435 万元。在2012 年11月与2013 年3月,万福生科先后受到深交所公开谴责,由此很可能成为创业板退市第一只股票(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在36 个月内连续三次受到公开谴责将终止上市,若万福生科在2015 年11月23日前再次受到公开谴责,可能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万福生科因财务造假手法隐蔽、资金链条长、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成为“创业板财务造假上市第一股”。
三、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和公司管理层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之所以能蒙混过关,在几年时间里都没有被发现,和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动因分析问题上,本文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外部这两个大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发生的原因。
1. 内部动因
(1)利益驱动
万福生科成立以来一直把“做承担责任的诚信企业,让社会放心”作为企业使命,但面对较大的利益诱惑,公司高层管理者早已忘记所谓的诚信,道德。万福生科此次财务造假开始于上市前的 2008 年,2011 年上市后公司继续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公司所处状况不同造假动因自然有所不同。上市是大多数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万福生科也不例外。公司一旦成功上市,不仅可以圈的大量资金,而且企业声誉扩大、价值几十倍上升。而现阶段在我国创业板上市条件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2011 年万福生科实际利润仅有114 万元,根本达不到500万元业绩的要求。但是受上市利益的诱惑及利益相关方的压力,万福生科不得不选择进行“财务美化”来达到创业板业绩要求从而实现成功上市的目的。
成功上市后,更多新的压力摆在了公司面前。业绩一旦下滑,随之而来的是监管、股价、投资者各方面的舆论和压力。不久,公司又迎来上市后首次大小非的解禁、减持,背后的利益方又急着套现。公司不得不通过财务造假来为限售流通股解禁铺路。
(2)内部控制环境差
①“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自成立起至公司上市前,龚永福和其妻子杨荣华分别拥有万福生科 %的股份,共计 %的股权。2011 年上市后两人占有的股份减少,但两人还是持有公司近 60%股权。形成了家族式的“一股独大”的场面。可以说,万福生科完全在两人的掌控之中,权利丝毫没有得到分散和制衡。
②内控薄弱,形同虚设
在万福生科,董事长龚永福不仅手持大量股权,还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一职,可以说龚永福一人拥有整个公司的控制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这种管理形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司的治理制度形同虚设。万福生科虽然拥有 9 人组成的董事会、3 人组成的监事会、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 8 人组成的高级管理团队,但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这些部门和人员几乎丧失了应尽的职能。在万福生科,内控起不到防患未然的功效,当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时,内控也没有起到抑制、阻止的作用。2011 年公司年报显示,本年度公司共召开了 6 次董事会议,作为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都过硬的三名独立董事每次都到场,但却从未在董事会上提出过一次反对票或弃权票。万福生科公司尽管上市,仍旧采取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内部管理极其松懈。在购销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检查,程序也十分随意、不规范。在这样薄弱的内控环境下,最终导致财务造假产生。
2. 外部原因
(1)由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某种不正当联系造成
平安证券作为万福生科当时上市时候的保荐机构在这次造假案中
万福生科终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