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13班郑少全
学号:12362355 上课时段:星期三10~11节
陈独秀先生所写的《敬告青年》明确地指出了五四运动前“旧中国”的思想短板,对传统中国文化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称当今世界开放而非保守,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思想中开放、竞争意识,果断摒弃传统文化思想的糟粕,摆脱延续数千年来不正确思想的毒害,以谋求“自主而非奴隶的”、“进步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这六大标准。文章以科学和民主为两条明线,弘扬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抨击中国相对落后的思想文化,以期待青年们明白西方思想的重要性,促进中国“新陈代谢”,谋求一个富强的国家地位。由此,陈先生以激烈而不失殷实的笔触,力陈一条条论据,一次次历史发展,以唤醒青年们的忧患意识,自强奋斗,并最终提出“青年勉乎哉”的期望与鼓励。
陈先生在文中大力抨击中国传统落后之文化,大力弘扬西文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激励青年人奋发进取,追求民主,追求进步,进取不息,开放思想,追求实利,追求科学,以谋求中华民族的进步。这些都是好的,但由于陈先生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他不能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一面,对于西方文化,亦是过度弘扬,主张一味学习,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及前瞻性。由此,分析这篇文章,先从陈先生的生平经历、文章的创作背景开始,以期取得客观清晰的认识。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 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法文和造船。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日语。1902年3月返回,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陈独秀在日本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项城“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陈独秀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第一次使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成立国家之精神。”文中指出,要有爱国心也要有自觉心,“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如果是一个人民在其中没有权利,无幸福可言的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舆论哗然,不少人指责其不爱国。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9月15日创办月刊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发行),次年更名为《新青年》,自任总编辑,在这份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6个原则,宣传倡导“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由此可知,陈先生写了《敬告青年》这一篇文章作为《新青年》的第一篇文章,既是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措施的檄文,又是一篇对同时代中国青年敲响警钟的警世文,其对传统文化缺点剖析之深刻,对当时世界潮流的认识之清晰,对青年人的强烈震撼亦可见一斑。
我赞同陈先生的一些观点,综述为以下四点:
一、陈先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