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服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各民族的服饰,了解其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自主收集材料解决问题和进行课内外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民族的服饰。
教学难点: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外文字资料、画纸、剪刀、胶水、彩纸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认为各民族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国有56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就是民族服饰了。它们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
4、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
5、板书课题:绚丽多彩的服饰。
二、新知学习:
1、提问:你在什么时候会看到各民族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2、说明:少数民族同胞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都会穿上绚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
3、小组交流汇报: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4、引导:我们一同来看书上24页,看看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风格和特点吧。(学生自读教材)
5、汇报交流,随机归纳板书:
北方——袍服
西北——艳丽别致
南方——飘逸轻盈
6、课件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及图片,学生欣赏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
7、提问:在刚才的展示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请你再来说一说它的特点。
三、回顾延伸:
1、认一认:看书上25页图片,辨别是哪个少数民族。
2、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咨丰富,无论从质料、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塔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提高,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
四、作业布置:
在课外读物或者杂志上寻找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交流欣赏。
板书设计:
绚丽多彩的服饰
北方——袍服
西北——艳丽别致
南方——飘逸轻盈
第二课时2
一、复习旧知:
1、想一想:解答教材第24——25页四道问答题。
2、辨一辨:根据所学知识认出邮票中是哪个少数民族。
二、学习新知:
1、阅读《鸡冠帽的传说》,了解彝族帽饰的特点。
2、提问: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帽饰很有特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4、指导阅读书上26页《独具特色的头饰》
5、学生总结南方、北方民族头饰的特点,并记录在书上26页表格内。
6、提问:咱们班回族同学较多,你能说一说回族帽饰的特点吗?
7、同桌自由发言交流,并全班汇报。
8、教师补充介绍:回族聚居地区的男子多戴圆形无沿小白帽。清代中期,回族人民为了反抗压迫和残害,提倡穆斯林精诚团结,以无沿白帽作为队伍标志。抗日战争初期,以马本斋为首的回民支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头戴白帽奔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为抗击日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的学者说,戴伊斯兰教徒无沿白帽是为了礼拜叩头方便,达到额头、鼻尖着地,全身心贯注在一点上。所以,无沿白帽以称为“礼拜帽”或“白孝帽”。后来,回族男子应生活需要,认为白帽轻薄凉爽,物美价廉,方便易做,便成了男性穆斯林普遍的头饰了。回族因地区、季节不同而帽饰有别。如北方回民冬天由于天冷头凉,多戴蓝、黑平绒或呢子圆帽。云南的回族喜戴尖顶红帽;海南岛的回族则在白帽上绣出“清真言”的阿拉伯文字;宁夏山区部分回民多戴六角帽。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妇女,有戴盖头的习俗。戴盖头是从《古兰经》上的规定“令她们把头巾垂在衣领上”而来,意思是把头发、耳朵、脖子等都遮盖起来,集中精力礼拜,眼不观邪,耳不听邪,口不说邪后来发展成为一些回族地区妇女的普遍服饰。盖头一般有三种;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清新秀丽;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清雅庄重;老年人戴白色盖头,清净洁白。过去一些青壮年妇女多戴圆顶撮口白帽,旁绣花朵,显得灵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时老年妇女冬天多戴黑、褐色头巾,夏天搭白纱巾;中年妇女冬天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天戴轻薄红绿纱巾。回族妇女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
三、巩固总结:
1、连一连: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从头饰上判断民族,完成在书上。
2、集体订正。
3、提问:你通过本课学习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4、教师总结:帽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重要的
五下 民族团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