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生态调查
一、潮间带介绍
潮间带指大潮平均高潮位至大潮平均低潮位间的区域(即海水退潮之后所出现的陆地)。在潮间带环境中,许多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都同时发生,每个生物体皆被其它动、植物所包围,彼此互相影响。潮间带各个组成份子互相协调的结果,即产生生物群聚现象。
所谓生物群聚(munity),就是指生态系内生命的组合,亦即各种族群聚集生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栖所内。相邻的生物群聚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却逐渐混合一起。一个生物群聚形成后,其所持续之时间长短不同;整个生物群聚的消灭多由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灾难所致,群聚内部则因应自然环境的变动或组成份子的消长,而呈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变化。
澎湖地区潮差约3公尺,因此潮间带的宽广会随着各海滨地形的变化而有不同,如在桶盘其潮间带极浅、在后寮则极宽广(奇摩知识网,2009)。
潮间带,位于大海及陆地敏感的区域,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或潮湿、时而高温或低温或时而盐度变高或变低等微环境变化非常的大,但也蕴运出了海洋无限的生机。澎湖四面环海,绵长的海岸线约 320公里,为全省海岸线最长的县市。丰富的海岸地貌有湿地、沙滩、沙泥、礁岩及珊瑚浅坪等,更使本县的海洋生物相异常的丰富(兴仁国小,2009)。
※在进行潮间带探索时,避免用手直接碰触生物,以免受伤。请记得携带手套,。
二、潮间带的特性
(一)潮汐:具周期性之变化,可预测海水水位之涨、退。为影响潮间带生物最重要的因素。影响潮汐变化的原因,包括太阳及月亮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动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然各地海底地形及风力之不同而略有差异。潮汐对海洋生物最大的影响在于退潮后生物暴露于空气的时间长短,及当时气温的高低,或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可决定生物是否会脱水干燥而死,亦决定其生物可在水中摄食的时间长短。一般而言,潮汐长有规律性,故许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为上均有节律性的现象。
(二)温度:大洋中之水温稳定,潮间带水温变化则十分剧烈,常超过生物高温容忍的范围,有时虽不立即致死,但会使其体质变弱,易受到其它因子二次伤害。
(三)波浪:影响海洋生物分为两方面,其一为机械式的冲击或冲刷,可剥离或冲走许多固生或栖身在潮间带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变其地形与生物分布;其次为波浪可延伸潮间带的范围,使潮间带生物可分布至更上缘碎波可及之处以及增加溶氧。
(四)盐度:盐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为低潮时下大雨,使潮间带特别是潮池之海水盐度遽降,其次为低潮时昼间水份蒸发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盐度剧增。(兴仁国小,2009)。
三、澎湖潮间带生物简介
澎湖潮间带宽广,水浅平坦,大部分为粗粒砂之质沉积物、贝类珊瑚残骸和砾石堆积,潮下带由岩石及珊瑚礁所构成,底质呈多样性,因此孕育非常丰富的底栖生物,其中包括藻类、珊瑚类、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类和鱼类等等(兴仁国小,2009)。
(一)藻类:一般大型海藻简称为海藻,包括蓝绿藻、绿藻、褐藻和红藻等四大藻类。目前台湾有记录的海藻约有 600种,澎湖群岛约有 100种。海藻含有叶绿素a,能行光合作用,除了能产生有机质和氧气之外,大型海藻可成为其它海洋生物的栖地和庇护所,对于渔业资源的保育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可做为食物,如紫菜、青海菜、石花菜…等。
(二)珊瑚类:属于腔肠动物,澎湖海域已知的珊瑚种类约 12
潮间带生态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