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菇仿生栽培的理论与实践97
正红菇仿生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从正红菇(尼脚幽删的生物学特性人手,探讨菌种分离贮存技术、菌种制荆、常用的接种方法、苗
期接种注意事项、。
关键词:正红菇仿生栽培
正红菇(Russula施Linbl)是一种在中国南部、香港、东南亚一带都很受欢迎的野生食用菌,或许在
欧美一带它仅是一种绿色食品,而在东南亚,已经得到现代医学证实的防癌、补血、以及富含人体必须氨基
酸等多种食疗保健功能【t】【:】【3】,使正红菇的身价倍增。所以尽管这几年野生正红菇产量有所上升,而干菇市
价依然有增无减。每公斤达400元人民币以上。正红菇主要野生于栲、槠等壳斗科林地,当地林农采集红菇
受益菲浅。认为正红菇林的收入好过种植枇杷、龙眼等亚热带水果。而另一个角度。发展正红菇保护阔叶林
,因此正红菇的人工驯化引起从普通林农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
1 正红菇的生物学特性
【.】,正红菇隶属于担子菌纲甥嘲施砭,掰蛹磐,红菇
目Russ比lales。红菇科mssulaceae,红菇属的葡酒红菇(Russula忍hosa UnbD‘5】【‘】。因此它与美味牛肝菌、松II
蘑、松乳菇等同属于真鞘外生菌根苗。
]的观察。正红菇菌丝在2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
℃,40℃时停止生长,喜酸性,,;能在完
全黑暗的条件下正常生长,但弱光下生长更好,;通气条件试验表明正红菇好氧。
在麸皮培养基中。水分含量为60%时生长最好,水分偏低时生长速度更快,但长势差。培养基最适C/N
比为20/I,适宜碳源为单糖或寡糖,不能利用纤维多糖;矿质元素中P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大,K、Mg次
之。而Ca和Na的影响小。维生索肌醇对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试管菌种在常温下保藏3个月后
菌丝仍具活力。
。主要共生壳斗科林木,自然界常见于壳斗科阔叶林或混交林下
散生或单生。形成红菇位。红菇的担子及担孢子着生于伞形菌盖背面的菌褶内,担孢子成熟后弹射脱离红
菇子实体,形成孢子密集堆聚的孢子印。在雨水、风力或动物的作用下,孢子扩散,在水的作用下渗入表土、
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菌丝(在合适条件下部分子实体组织也会萌发菌丝),菌丝在寄主根部分泌物的
诱导下趋向延伸,接触寄主短根时侵入寄主的薄壁细胞【7】,形成哈蒂氏网,并在寄主营养下发展成包被寄主
短根的外生菌鞘和向土壤纵深延伸的菌丝或菌索,(没有与寄主共生的营养菌丝无法在土壤中长久存活),
延伸菌丝接触另一寄主短根。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生新的侵入和共生关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数
个菌根和植物根系通过这种共生。构成庞大的菌根网。
在特定的条件(季节、红菇菌数量、气候条件等)下,延伸人土壤的菌丝转化成生殖茵丝,生殖菌丝扭结
为白色原基,条件适宜则逐渐膨大成菇蕾,颜色由白变成米黄或淡黄色,菇蕾逐渐展开形成伞状红菇子实
体【8】。在子实体的菌褶中逐步形成担子及担孢子。
根据韦仁岩的观察【6】。广西浦北正红菇的出菇时间集中在农历4月8日、5月5日、7月14日、8月15
日前后出现,根据笔者在福建莆田的调查正红菇一年三潮,与广西浦北比较少了农历4月8日一潮,余时
间相符,当地菇农分别称为“端午菇”、“六月菇”和“七月半菇”,其中“六月菇”菇期很短,常缺。在惠安正红
菇一年二潮[93,“端午菇”和“七月半菇”。
2 正红菇接种物的准备
。包括在能够组织分离红菇菌丝的培养基上
均不能萌发[驯,并揭示能引发孢子萌发的活化因子有3类。外源微生物如酵母(尤其是红酵母)、孢子自体菌
丝体。或宿主植物根系浸出物。
正红菇菌丝可用“PDA—M培养基竹【II】或“PDA一腐殖土培养基”㈣通过正红菇子实体组织分离技术获得。
并用该培养基扩大培养和菌种保存。采用RAPD技术可鉴别组织分离菌株与野生红菇的同源性【廿】。
98 菌物学报24卷
目前外生菌根菌的菌种制剂比较多。有使用孢子制作的孢子干粉悬浮液或孢子片剂(孢子与如黄心土
等基质压制),菌丝纯培养加上海藻酸盐凝胶制成菌丸或加稻草等制成固体菌剂,并成功应用于铜绿红菇、
小白菇、黑紫红菇、金红菇、短柄红菇、鳞盖红菇、美丽红菇、蓝黄红菇、毒红菇、绿红菇、玖瑰红菇的菌根苗
制作。由于正红菇孢子萌发条件苛刻,主要采用营养菌丝制作菌
红菇种植可行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