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与更新》课程论文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各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古迹特别是市区中的文化街区建筑改造活动成为城市未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化街区改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重构后各方面的各有利弊得失。从大众的眼光来看,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它也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图2:宽窄巷子航拍图
图1:成都历史地图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作为历史上的西南重镇、七朝古都,历时两千年名声显赫,历史古迹不计其数,文化底蕴雄浑浓厚。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并称成都的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尤以宽窄巷子地位显著,成了老成都特殊的标志和永恒的记忆。宽窄巷子承载了蜀都千年“少城文化”,最能展现成都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后,张仪、张若筑城,少城肇兴,其后格局变化甚微。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朝廷调荆州八旗三千官兵来川。清朝廷在成都西垣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了满城,以驻旗兵,亦称作少城。满城方圆十里,城墙高耸、楼阁相望,城内建筑结构、衙门位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建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如今保存完好的宽窄巷子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处于闹市中长顺街和同仁路之间,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中心遗留下来的规模相对完整的清朝古街建筑。由此可见,宽窄巷子拥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子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
宽窄巷子还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侍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
场所精神主要指处于环境中的人的主观意识和环境相融合,环境能唤起人的归属感、认同感,能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某个熟悉的片段、某件事或者某些人。宽窄巷子在这些方面有着足够的体现,是老成都人都无法割舍的情结。
宽窄巷子院落形式为四合院,且建筑层数较低,适宜的街道宽度给行人舒适的唯合感。独特的空间形式是宽窄巷子具有场所精神的重要原因,在钢筋混凝土般的城市森林中这种特殊的空间具有极高的可辨识度。
图3:原住民休闲生活
宽窄巷子的空间形态导致其呈现的生活氛围亲切舒适,充分表达出成都的市井生活。行走在其中的人们能够从街边休闲喝茶、轻松漫步街巷等方面体验到成都的市井生活,能带给成都人一种内心上的归属感与追忆感。
街道空间形态的变化必然有其内在及外在的因素。宽窄巷子空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