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璇玑诗词》朱印六条屏
(2012-04-18 20:43:09)
钤印: 款识: 备注: 程锦著清代刻印朱印六条屏说明:所谓“回文诗词”,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读之成韵的诗词。此《回文璇玑诗词》六屏,红印套色,可演化出诗词百余首(阙),精巧绝伦,罕可匹敌,殊为难得。作者程锦,字云裳,清嘉庆时钱塘人,有《红豆庄诗词游戏》存世,今仅存日本国会图书馆。另有《蓉镜轩诗文集》、《双艳八咏集》、《四书文》等。
清末一女特有才 家书奇巧如迷宫
(2012-04-14 18:46:41)
清末一女特有才家书奇巧如迷宫
林先生用简体字重新临摹了“迷宫”家书
漳州东山县铜陵镇林如东老先生现年66岁,是一位退休教师,更是“东山歌册”省级传承人。在他的家里收藏着一封100多年前的特殊家书。这封家书原稿系绣在手绢上,民间称之为“手绢诗
”,原是他的母亲——“东山歌册”能手林珍珠生前所收藏。因年久虫咬绢腐,手绢已遗失。还好林先生的母亲便按照书信内容临摹了一遍,十几年前,林先生用简体字又临摹了一遍。
担心他人耻笑精心用回文格式以绣代写
初读此信,感觉好似文字游戏,左右翻转,雾里看花,不知从何读起。后经林老师的解读,才知此信是从“贱妾陈氏纸笔提起告达冤家……”叙起至“诸人问觉将夫笑耻”收笔。第二段以斜方格中间的“信”“到”“之”“日”起笔……至“夫”“君”“收”“已”“乎”搁笔。
原来,陈氏担心此信万一落到他人之手必将笑耻其夫,便别出心裁,用回文格式以绣代写。此信大小字相结合,小字之书迂回曲折,而大字之书则从上而下,由左而右,迂回入内,阅读时犹如走迷宫一般。
这封手绢信以“情”为主线,全文441字,110句,外加一语气助词“乎”,系仿照“东山歌册”体例撰写,以四言句式,四句成一组,语言浅白顺口。
满纸盼望夫还东山原配家书感动南洋妾
据介绍,这封家书写于清末,是东山县铜陵镇一名叫陈某珠的妇人写给远在新加坡的丈夫。信中讲述了陈氏丈夫因“世事越分,致离故地”到新加坡避难,原打算暂住一年,不料三年不回,三春没信,弃妻离子又娶妾,任凭规劝,无意心回。陈氏含辛茹苦,借债糊口。悲愤之下,陈氏传书具字,绣下此书,寄希望能“重整旧弦”。
林先生介绍说,当时陈氏将信交由一个名叫“武昌”的熟人转交,那时从东山到新加坡都是靠坐帆船过去,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信辗转到新加坡后,被陈氏丈夫在新加坡的妾侍接到,她百般研究书信,终于了解其意,深深地被陈氏的才华和人品所感动,敬佩之余,她暗中回信请求陈氏的理解与原谅,她将回信与陈氏缩写的家书一并寄回,后来书信便流落民间。
据东山民间学者黄先生介绍,他有个朋友的母亲是陈氏的外孙女。据陈氏外孙女回忆,陈氏丈夫并未接到她的信件,而陈氏也未接到那个妾的回信,但是在陈氏信寄出去后的第三年,她的丈夫有回来过一次,并与陈氏再生了一名男孩,之后便回到新加坡,从此杳无音信。
百年手绢家书不慎遗失幸好内容有临摹
大概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先生在戏班唱戏的表舅偶然得到此家书,因为实在看不懂手绢上的内容,刚好知道林先生的母亲酷爱东山歌册,于是便把这手绢交到了她的手上。林先生的母亲将这手绢与歌册一同放在箱底里。一放就是数十年,偶尔才拿出来研究一下。
因为时间久远,手绢早已被虫蛀得面目全非。为了保留此书信,林先生的母亲便按照书信内容临摹了一遍。因为母亲的繁体字字体并不是很工整,林先生便用简体字重新临摹了一遍。林老师遗憾地说:“现在母亲临摹的手稿还在家里珍藏着,但是原稿在10多年前搬家时遗失了。”在他七八岁时曾见过这张手绢,手绢是正方形的丝质手巾,长宽均为25厘米,因为年久褪色,手绢呈米黄色,手绢中间便是用黑色毛线秀的繁体字。
■相关链接
陈氏身世之谜
据东山一位民间学者介绍,陈氏出生于东山第一大姓,本是富庶之后,自幼聪颖,勤而好学。但在100多年前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即使处于高第门庭的女子很多也难于接受文化教育,而陈氏却能自学成才,从有“女书”、“闺中文学”之誉的“东山歌册”里,汲取知识营养,学习道德规范、品性情操、为人处世、善恶观念等知识,因而造就了她勤劳善良、贤淑温柔的品性。心灵手巧的陈氏还擅长刺绣、女红和剪纸手艺,堪称旧时代东山岛一位才华出众的新女性。
附:手绢信全文
贱妾陈氏纸笔提起告达冤家各事知机忍泪吞声五脏惨裂
想夫当初太过之时世事越分致离故地亦非家贫亦非取利
不过暂往夷邦一年归计即回重整旧弦与君临别叮咛谨记
妾入夫门鱼水相依意望相守偕老百年如鱼得水首尾相依
狂风吹散猛雨分裂谁料至今年又一年不思祖宗不思后裔
不思家计不思枕边人面兽心与君何异王允王魁君你可比
安排出外前往叻地妾也忍苦待夫团圆自有一日必有道理
今日方知夫君不义去叻三载不敢故持速往速回侥
回文璇玑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