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两个习惯作风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两个习惯”作风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出的决策部署。两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两个习惯”作风建设的意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得到了中央纪委、省委、省纪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评价,为“两个率先”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个习惯”作风建设成果,推进法制教育常态化、法治运权阳光化、法制监督刚性化,着力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现就深化“两个习惯”作风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两个习惯”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两个习惯”作风建设,是落实中央关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具体体现,是适应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实施党建创新工程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乘势而为改作风,一抓到底促成效,让“依法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
”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第一,“两个习惯”符合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习惯”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略方针,着眼于领导干部作风养成,突出监督制约权力这一核心,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等综合手段,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养成接受监督、依法用权的良好习惯,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运用习惯的力量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两个习惯”符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法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重大变化,也是强化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反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能力。深化
“两个习惯”作风建设,就是要以法治凝聚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第三,“两个习惯”符合xx干部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和精神特质。xx民风淳厚,两千多年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孕育xx人重情重义的文化特质。从近几年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理解“重情重义”精神实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重人情轻法纪,以致违纪违法。基于xx独特的人文环境,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两个习惯”要求,力求党员领导干部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预防腐败的免疫力,筑牢防范腐败的思想文化屏障,最大限度保证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两个习惯”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培树法治理念、健全制度、倡导勤廉文化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做到崇尚法治、敬畏民意、规范用权、守正勤廉为重点,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治腐败,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
彰显法治意识。全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积极践行法律、敬畏法律、维护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和廉政法规考核,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体现法治精神,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合法行政,行使权力要于法有据,全面提升行政行为规范化水平,不允许超越法定职权乱作为,不允许出现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现象。坚持合理行政,体现公平和适度原则,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权责统一,自觉接受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主动接受媒体、网络等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重大政策制定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必须围绕对权力监督和制约这个核心,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打造严密有效的制度“笼子”。健全廉政风险防控、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完善制度廉洁性审查办法,加强制度制定前置评审和执行中的评估审查,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制度的责任
2017年两个习惯作风建设实施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