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0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建议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从1995年开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再设专门小题,而是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材料都来自课外。1995年至2003年高考所考实词共54个,其中在课文中出现过的仅有46个,占86%。考查侧重于实词意义的理解,而且偏重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对其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一般不涉及。这样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思想,这种趋向估计会长期保持。
本专题复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文中哪些是常见实词,促使学生平时加强积累,形成实词知识系列以备用;二是使学生明确在高考考查中经常涉及到的是哪些类型的实词,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答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能力。
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考点涉及的知识设题,意在让学生经过思考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同时能在思考中引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铺垫。使用时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思考,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再补充几个思考题加以拓展,教师在点拨中可初步引出相关的知识和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对晏子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点拨】此题看起来是考查人物的态度,实际上是考查古今异义,即考查“信”和“进”这两个实词,这两个实词在中学教材中已涉及到,可以先通过回忆课文中的用法,再结合语境明确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信”在文中应解释为“确实、实在”,这说明孔子是赞同晏子的观点的,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进”在此处应解释为“进用、采纳”。孔子也认为善言被采纳,那么谗言就无从谈起,一旦谗言被采纳,那么善言就无从谈起,所以分清善恶是为政的关键。
2、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是不是儿子做了坏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
丈人:____ 苦:_____ 道:_____ 责:____
【点拨】“丈人”古今意义差距较大,古文中解释为“老年人”,下文有“吾为汝父也”一句,学生更容易误解。“苦”为形容词,而后面却带上了宾语“之”和“我”,由此推断“苦”一定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是“使我苦”之意。“道”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苦”的状语,译成“在路上”为妥。“责”如果简单地译成“责怪”显然不合乎语境,可考虑是否为通假字,通“债”
即“讨债”之意。很显然,他的儿子到东邑去讨债了,根本不在丈人回家的途中,全是奇鬼所为。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楚王面有忧色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了实词的异读及古今异义。“王”在此处作动词,第四声,释为“称王”。楚王面有忧色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自己不能称王称霸,成就霸业,直接原因是他与群臣议政,而群臣由于害怕不敢多言,没人能比得上他。此处是考查了“逮”,在现代汉语中“逮”是“捉住、逮捕”之意,在古文中却有“比得上”的意思。
4、将下面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
有子问于曾子①曰:“问丧于夫子乎②?”曰:“闻之矣。‘丧欲①速贫,死于②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注]①有子,名若;曾子,名参;二人与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②丧,这里指丧失禄位;夫子,即孔子。
①速:____ ②速:_____ 有为:_______
【点拨】此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及实词在特殊语境中的意译。“①速”应理解为“招致”,“②速”应理解为“快速、迅速”。“有为”在文中意思比较特别,不能简单地译成“有作为”,从文中看来,夫子是说过“丧欲速贫,死于速朽”之言,而此话又是不合乎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447750
  • 文件大小801 KB
  • 时间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