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哲学思想浅析
主讲:左哲 2140402002
胡静 2140402011
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培根其人
1 生于安乐:
出生于伦敦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思想进步,信奉国教;母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
教派的信徒。自幼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有接触进步思想的机会,为后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2 少年立志:
培根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复兴科学”,他认为当前的知识脱离实际生活,无法对人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立志改造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知识加以改革。
3 献身科学:
培根是第一个认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的哲学家。他分析探究了科学的一般方法,为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他发表的《新工具论》是近代欧洲哲学中关于科学的认识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著作。
历史地位
、思想家和科学家
-马克思
,反对君主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
、哲学、自然科学领域多有建树
主要成就
著作:《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论说文集》《亨利七世本纪》《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培根人生论》《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
文章:论读书( Of Stud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1、文学方面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培根把历史和现实中的哲学体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诡辩”的哲学
第二类:“更加丑恶和怪诞”的“经验”的哲学
第三类:“与一种神学相混合”的“迷信”的哲学
2、哲学批判
培根在对传统和现行科学的批判中表现出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他认为人类知识停顿不前的历史和现状固然有不少社会方面和研究者个人方面的原因,但培根主要还是把人类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作为阻碍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他把这些局限性比喻为“假相”,“种族假相”是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和理性是人衡量外界的尺度,缺乏科学要求的客观性。“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洞穴”里观察和判断事物。”市场假相“是人们使用语言交往而产生的缺陷,对语言的误解滥用会造成思想混乱,陷入空洞的争论和无聊的幻想。最后,“剧场假相”是人们相信哲学体系和流行理论而造成的缺陷。
——《基督教哲学1500年》
四假相说
独特贡献
哲学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
*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承认世界是由小的"分子"构成,体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特征。认识到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从哲学角度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主讲课件—知识就是力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