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提纲:
一、对教材的认识;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七、作业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导入:
朗诵《沁园春·长沙》,导入话题——谈《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思路。
一、对教材的认识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00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训练学生的语感;
;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重点:诵读诗歌
难点:诗歌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要求学生通过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本课教学流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第二步:师生互动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突破重点。通过读,熟悉字音(本课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理解词义(本课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分辨词牌和标题;体会两个问句的语气;理解诗人的感情;思考上下阕的内在联系;明确词的艺术手法等等。
在互动过程中,教学要引导学生解决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意象,学生要明白什么叫意象,《沁园春·长沙》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选择杜甫的诗《登高》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所选的景点皆是水边洲头。杜诗选取的景物是呼啸的寒风,空旷的天宇,哀哀啸叫的猴猿,凄清的水边小岛,白惨惨的沙滩,低飞的水鸟;毛诗所选的景物是如火的枫林,澄碧的江水,竞相行驶的帆船,高翔的雄鹰,快活的游鱼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杜诗的凄凉之景与个人的“老病孤舟”的命运相吻合,而毛诗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青年毛泽东与乐观豪放的情怀的以及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相照应。
本课难点的解决还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词的意象是不是单指景物,词 的主人公是不是意象?第二,词的意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如作者是怎么描写“鹰”的,怎么写“鱼”的;“浪遏飞舟”的“遏”形象在哪里。这就是古诗词中的“炼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这些关键词语。
在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之后,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仰视: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上阕 独立寒秋图 百舸争流
近观: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谁主沉浮?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五册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