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
以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
作者获颁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法国《ELLE》杂志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小说奖!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
快乐大本营高圆圆感动推荐,奥巴马把此书送给亲爱的女儿作为新年礼物,全球两千万读者口口相传,并最终成为当当网五星级畅销小说。
2007年被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电影,影片获得极大地成功,获得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追风筝的人》
制作:班长、一冲、周学霸、波波
简介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裔)
关键词:友谊、亲情、背叛、救赎,战争、种族、宗教
主要剧情
《追风筝的人》以温婉感伤的笔触将主人公阿米尔的凄美经历娓娓道来:
少年时代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公子,母亲的早逝、爱的缺失让他的心灵变得扭曲残缺。再一次风筝大赛后,阿米尔无情地背叛了与他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眼睁睁地望着哈桑被人强暴。从此,无尽的自责与悔恨萦绕在阿米尔的心头。为了躲避战争,父亲带着他逃往美国。成年之后,阿米尔的痛苦与悱恻仍未消散。终于,他决心赎罪。重回故园,等待他的却是哈桑的死讯与一个隐瞒了二十多年的惊天秘密:他,阿米尔,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悲愤不已的阿米尔最终选择了收养孤侄,回到美国。时隔几十年,他和一群天真的孩子,奔跑着,再一次追起了风筝。恍如时光倒流。
种族矛盾: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
普什图族(帕坦人、普什图人,Pashtuns、Pathans)是居于中亚的一个民族,西方归入伊朗人的一个分支。为阿富汗斯坦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三大民族,人口4000到4500万人;分布于阿富汗斯坦南部和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地区、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讲普什图语,强调信仰普什图族特性的伊斯兰教。
哈扎拉人(Hazaras)伊朗称为哈扎拉人,亦译赫扎拉人,在阿富汗斯坦则称为泰穆里人(Taimuri)或提穆里人(Timuri),哈扎拉族是阿富汗斯坦国内第三大民族。“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经学者考证,哈扎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许多哈扎拉族人也自称是“蒙古人”,称他们同样使用十二生肖。
宗教矛盾:逊尼派和什叶派
众所周知,伊教的创始人是默罕默德,但他死后却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就开始出现了两派人,都各自声称自己有权继承默罕默德。
其中一个,叫阿里,他是默罕默德的女婿,他认为伊教的合法继承人必须是由先知的家族血统,所以后世就叫他们那一派叫“什叶派”。
而另一边,叫乌图曼,他是默罕默德的入室大弟子,他的理由是:我入教,比你阿里早十几年,我入教年龄比你大,而且我是商人,我在阿拉伯流域是边做生意边传教,今日伊教遍地开花,我功劳最大,论资历,论辈分,我在你之上。所以他就自立门户,叫“逊尼派”
宗教矛盾:逊尼派和什叶派
两派的矛盾是这样埋下第一条导火线,虽然教义上两边差别不大,但还是有好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贵族血统的什叶派认为,要遵从至高无上教主的话,他所说的话就一定是真理,什叶派不容许你有太多独立的思考,只容许你信那本经书。
而另一边逊尼派就比较开放,是容许你有自己的思想,在经文的基础上你可以有自我的发挥(ok,就是YY),逊尼派的权力是下放到各大清真寺。
但他们真正的分裂,是因为十九世纪的殖民年代,当时西方为了扩张殖民地,在一些中东地区是煽动一边,去屠杀另一边,卢旺达大屠杀是一个好典型的例子,比利时殖民者是罪魁祸首,两边都受到殖民者的挑拨离间,所以这是他们仇恨的第二条导火线。
阿富汗战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即支持激进的政党如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历届阿富汗政府虽然都曾试图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杀了第一任领导人,组织新政府,并由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长会议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苏联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在政变中上台。当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对时,他要求并接受苏联援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导致阿富汗战争的爆发。阿富汗战争在公元2000年之前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年,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战争至1989年2
追风筝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