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
纪念碑铭
陈寅恪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1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委,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
1931年和1934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代表了30年代中。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冯友兰著作:
3
贞元六书书影
4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5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
碑文拓片
8
碑铭体
碑铭,又称碑文,属于应用文体,是一种刻在墓碑或纪念碑上的记叙性文字。在中国古代,碑铭体有着比较严格的格式。按文字的体例可分为序和铭。序是散文,铭是韵文。韵文又以四言为正体,以骚体句或三、五、七言为变体。一般说来,唐以前的铭文句式比较整齐,唐以后就比较自由了。后来,人们将这种刻在碑上的纪念文体统称为碑铭体。
9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10
第五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与王国维纪念碑碑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