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修福积德造命法
  作者:净云法师
一、利根直探心源—顿修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
    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真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
    “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够做到积善。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明”的基础上。我们如果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与积?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所以,“诚”也就是自净其意。诚明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所以说,《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的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是觉察,“罔”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的分别就在此地。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励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刚才已说过,“诚”是体一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地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生起愚痴烦恼,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这是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瞋、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

修福积德造命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