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哲经典选读-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对旧哲学宗教观和伦理观的批评
本章承接第2章对旧唯物主义哲学局限性的批判,进一步分析旧唯物主义(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为代表)在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评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四、几点思考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评
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通过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考察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如果说多神教是是人的部分本质的异化,那么,基督教则是人的全部本质(类本质)的异化。
——宗教的社会作用。同18世纪启蒙学者的看法一样,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宗教是君主统治的工具,是道德沦丧的根源,是科学的敌人。
——扬弃宗教的途径是建立“爱”的宗教。为了摆脱宗教对人精神的束缚,费尔巴哈主张把宗教的神还原为人,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将君主政体改造为共和政体。但费尔巴哈并不主张废除宗教,他主张以新的“爱”的宗教取代传统的“信仰上帝”的宗教。
——批评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
——从理论的角度批评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观的错误。
——批评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变迁历史作用的观点。
——批评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消极社会作用。
2、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评
——批评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
这种不彻底性表现在他并不希望取消宗教,而只是使宗教更完善。
——从理论的角度批评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观的错误。
对宗教本质的理解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看作是人与人情感的虚幻反映,企图在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中寻找真理,这意味着他把人的“性爱关系”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形式);
抹杀了宗教的历史性(人与人之间的“性爱关系”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社会现象,而宗教则是在人类历史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费尔巴哈将人情感的永恒性同宗教的永恒性混为一谈,这在实质上是否认了宗教的历史性);
颠倒了人类情感与其基础的真实关系(人类情感的真实基础应当在哪里去寻找?费尔巴哈认为应当在宗教中去寻找,而不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中去寻找。这就掩盖了人类情感同其基础的真实关系,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
——批评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变迁历史作用的观点。
费尔巴哈以宗教变迁作为人类历史变迁的标志,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传统部落宗教是伴随着部落的兴衰而存在的;世界三大宗教的变迁对人类历史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实际上是现实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当新阶级,如资产阶级,足够强大,它就会抛弃宗教的外衣,直接以政治、法律的形式表达自己阶级的要求。)
——批评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消极社会作用。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观否认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阶级对立的事实,是一种超现实的宗教观(在阶级对立存在的社会中,不可能有表现人类“纯粹情感”的可能性,费尔巴哈的观点实质上进一步掩饰了这种对立的事实,结果只能阻碍人们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1、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的心理特征和自然属性(特别是两性关系)是考察人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爱”是人的永恒的本质,人的其他一切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之上的。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是人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对人以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是处理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马哲经典选读-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zonghong1
  • 文件大小249 KB
  • 时间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