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
王连英卞秋华唐章蔚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东北城市在文学地图中的形象越来越丰富, 异域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 东北的地域文化的内在品质得以呈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东北城市; 文学建构;
基金: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联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6lslktwx-04
曾经, “乡土小说”作为世界性文学艺术母题, 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标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乡土小说”是一个具有地域美学效应的母题, 中国的乡土小说创作为我们呈现了多样的风姿。然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承载地域美学的乡村早已被现代文明侵蚀, 人们抗拒伴随乡土而去的无家的惶惑, 抗拒那种集体记忆的隐没。随着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 人们力图在城市中寻找出与乡土对应的集体无意识, 城市成为区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 在作家的笔下不同的城市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城市精神, 城市的形象与品格在作家的笔下得以塑造和传播。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较为稳固的定位与文化内涵。如北京, 是政治历史文化名城, 在老舍等人的笔下摇曳历史的风姿;上海, 是商业化最突出的城市, 早期有穆时英、刘纳鸥、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对灯红酒绿的上海加以描写, 当代则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继续被关注。应该说, 文学让一座城市变得丰满而有质感, 文学帮助城市记下了城市的变迁。
那么, 伴随着城市文学的发展, 东北地区的城市是怎样被书写的呢?东北的地域文化又得以在文学中怎样呈现, 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东北城市文学的进程
梳理描写东北城市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 对东北城市的书写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对于东北城市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上海、北京等走上了现代化的路程, 现代都市风貌逐步得以呈现。车水马龙, 灯红酒绿, 摩天大楼给乡土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 就如茅盾《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初来上海所感受到的:汽车是“子不语”的怪物, 会“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城市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 摩天建筑高耸碧霄的, 到处充斥着“啵, 啵, 啵”的嘈杂的声浪。城市的建筑与五光十色的生活带给人们特殊的心理体验, 施蜇存、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摹写出现代都市的心理体验。
东北城市的现代化是伴随着殖民侵略的, 起步在近现代,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获得飞速发展。鸦片战争后英国获得牛庄的开埠权, 外来势力操控和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展。大批的移民和资本进入东北, 日本加紧对东北进行掠夺, 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迅速扩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殖民势力压迫下的东北成为文学聚焦的地方, 流亡作家用作品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悲惨遭遇, 表达着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赞美了生活于斯的东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在对东北广大乡土进行描述的同时, 形成了第一次描写东北城市的小高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