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
现状
■大部分高考作文,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高考作文大多不限文体,但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的五个意识
一、指向现实的意识
2015年高考结束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使用词汇最多是“现实(时代)、开放、思辨”,而“现实与生活”又是三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卷别:全国课标Ⅰ卷
作文试题:以“老陈违规开车遭女儿举报引议论”为材料写一封信
卷别:全国课标Ⅱ卷
作文试题:以“当代三风采人物”为材料作文
二、基于材料的意识
这种意识可以分解为三点,
第一点是用材料的意识。
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重视材料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使用材料,就像张楠在《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构建文章时的作用》中所说:“材料作文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时‘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点是观点基于材料的意识
即写作时所论述的观点一定要源于材料,因为论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而且,很多材料作文也往往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片面理解材料只会产生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材料只会产生错误的观点,只有正确、全面地的理解材料,得出的观点才是可靠的,经得起推敲的。
第三点则是论述中结合材料的意识
因为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为作文提供了多个角度,广阔的空间,也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导致断章取义,审题偏颇,走向大而化之的空谈,而抛开材料,或轻视材料则会重新滑向话题作文的泥潭。
因此,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有基于材料的意识,做到观点源于材料,论述围绕材料,迁移回到材料,紧紧抓紧材料,紧紧结合材料。
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
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
第三步,我的观点;
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三、由实到虚的意识
由实到虚的意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因为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很多是现象类的,综观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目,属于现象类材料作文。
对于这类现象类材料作文,如果单纯地就事论事,很可能陷入纷繁的乱象中而不能自拔,因而也很少能写出深度,写出高度,不可避免地滑入泛泛而谈的泥沼。其实,因为现象不止是现象,特别是高考作文,所选取的现象,更不是一般的现象,也不是随意选取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芸芸万象,选取的现象肯定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和针对性。
因此,学生在面对现象类材料作文时,一定要有由实到虚的意识,善于从个到类,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紧扣材料又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时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良好思维习惯,善于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会豁然开朗,写出深刻、透彻的文章。
四、明确的角色意识
明确的角色意识是指考生在面对材料作文时,要明确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潜在的读者是谁。
明确的角色意识首先要求考生有读者意识,要明白自己文章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是面向阅卷老师的,因此要了解了阅卷老师的喜好,阅卷老师对题目熟悉和了解的程度以及该站在何种立场和位置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明确的角色意识的第二个表现是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面对材料作文,特别是观点类的材料作文,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遍观2015年高考新材料作文,有很多是观点类的,这些材料一般以“有人认为…,有人认为…”的面目出现。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顺着别人的看法回答:你怎么看?明确表达你对材料的态度与立场。一般来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都是有争议的,存在相当的议论空间,回答问题的意识,会使你的观点紧紧限定在材料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离题、偏题,你可以赞同材料作文题目中任一观点,然后展开分析、阐述,也可另起炉灶,思考出更新颖更有深度的观点,但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
明确的角色意识的第三个表现是要有说服的意识。我们知道,很多材料作文所呈现的材料,都包含着问题与冲突,潜藏着矛盾与对立,学生面对这样的材料作文,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有说服的意识;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是火上浇油,不是添油加醋,更不是推波助澜,而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为问题的解决出分力。因此考生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逃避,敢于接招,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有节制,有限度,有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