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自我认识:奥康纳作品评析
交往与自我认识:奥康纳作品评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交往与自我认识:奥康纳作品评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交往与自我认识:奥康纳作品评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自我认识是奥康纳作品一贯的主题。本文试运用巴赫金的交往理论,通过分析她的三个短篇说明:奥康纳认为对话和交往是形成整体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对话交往自我认识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活跃于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早期美国文坛的南方杰出作家。她的创作时期恰逢自我身份和存在遭遇危机之际。冷战、反共迫害和对核武器的恐惧,促使美国人更加关注自我身份和存在问题。自我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小说家们探讨的焦点。如果“垮掉的一代”文学是通过抨击社会弊端进行的精神探索,那么奥康纳则通过塑造怪诞的现代人,使其作品成为探究“自我对存在渴望”的大胆隐喻。这位自称“具有现代意识的天主教”作家,摹写了一幕幕个人在封闭状态下盲目自大,通过暴力性的对话和交往打破虚假自我,达到自我认识的悲喜剧。本文试运用巴赫金的交往理论,以奥康纳三个短篇为文本,说明她拒绝将神话和传统作为自我认识和存在的方式,转而赞成个人体验和平等交往。
俄国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不断地探讨自我认识和存在问题,提出交往理论,即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对话关系。巴赫金指出,人对自己的了解是表面的,对自己的深层了解,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穿越他人的放射和反照;存在就意味着交往和对话。早期巴赫金提出了“自己眼中之我”、“他人眼中之我”和“我眼中之他人”理论;集中阐释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无法摆脱他人而存在。认识完整自我,除了自省,还需借助他人的外位和超视。奥康纳的作品通过将人物置于陌生的情境中,体现了人物“自己眼中之我”、“他人眼中之我”和“我眼中之他人”之间的差异和对照,表现封闭状态下人的自我认识的盲目性。
《好人难寻》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在去佛罗里达度假的路上残遭杀害的故事,集中刻画了一位自以为是,最终在枪声中获得自我认识的老祖母——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老祖母为了重访故里,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游说。孩子们对她的虚伪用意具有“超视”,了解祖母所作所为均出自她自身的考虑。老祖母认为自己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但在儿孙眼中,她是虚伪自私的。由于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往,老祖母一直沉醉在自我欣赏之中,直到遇到她的对抗者,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的冷酷、诚实与老祖母的善良、虚伪形成对比,灾难迫使老祖母逐渐认识了真正的自己。老祖母以一位拯救者的俯就姿态规劝不合时宜,先是虚伪的称赞,继而建议他祈祷,甚至用钱贿赂他。但当提及耶稣时,她突然意识到他们是相连的,同是上帝的孩子。他们是平等的,她并不比他更高贵,更虔诚。正是在同不合时宜的平等对话中,老祖母意识到自己同他人一样。困境和暴力成为这些盲目怪诞人发现了自我的工具。
与《好人难寻》有着类似的模式,但人物情节更为复杂的是《善良的乡下人》。它主要讲述了一位
交往与自我认识:奥康纳作品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