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标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纷纷推行变法,掀起了改革高潮。在这
些变法实践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
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
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
大增强了国力,使秦国得以在列国纷争
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1课
——变法背景
①时代发展的需要:
: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
兼并战争频繁,诸侯为了富国强兵
:
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实质上承认土地的私有
奴隶主阶级改革
:
李悝
吴起
魏国李悝变法:
率
先
强
盛
楚国吴起变法:
成
为
强
国
公元前445年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1)限制贵族权力,
2)强令旧贵族迁居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地主阶级改革
吴起
李悝
·
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
(1)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时秦国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开始实行改革,但总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1)晋国分裂,遏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商鞅入秦
说服秦王
论战权贵,扫清障碍。
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孝公“求贤令”
二、商鞅变法
1)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1、经济——以农求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
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
稳定财政收入
发展小农经济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利于统一赋税
消除割据势力
重农抑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弃农经商的或因懒惰而贫困的,家属要被收为奴婢。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①奖励军功,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严行户籍制实行什伍制
增加士气,提高战斗力
打击贵族特权,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保证兵源,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二、商鞅变法
2、军事——强兵
【高中文综】商鞅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