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的影响
——以我国1997年~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变化为例
2014年6月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的影响。采用了1997年~2012年政府公布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以及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的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波动对消费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收入”分类,并验证它们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幅度。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收入的种类和对消费的影响,对政府出台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如何带动居民的何种收入更能促进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本文的一些论证分析方法对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消费函数城镇居民收入结构 OLS普通最小二乘法
众所周知的,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政府也是通过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由此可见,消费尤其是本国居民的消费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投资”、“出口”与“消费”也一直被认为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所以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渐渐成为了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消费函数是指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凯恩斯理论假定,在众多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中,收入具有决定性因素。收入对消费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消费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影响,所以最终通过消费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其实还是居民的收入。
而对我国的城镇居民来说,收入的来源大致上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四种,这四种收入占据总收入的比重就构成了城镇居民收入结构。通过分析证明这四种收入分别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可以有助于政府以及家庭调整收入结构,提高对消费影响大的收入,从而更好的促进消费的增长,拉动内需,继而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选择变量
建立模型
收集数据
检验模型
修正模型
政策评价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迅速上升,同时消费渐渐的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开始研究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以及对凯恩斯理论的实际证明,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其中,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我们知道,在短期中,收入对消费支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努力的提高居民的当期收入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消费供给,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骆祚炎,2010)。
但是就我国目前来看,农村的收入的增长相较缓慢,制约着消费的增长(杜长乐,2002),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因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用工竞争而增长缓慢,也制约着消费支出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关系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所以在长期要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蒋满霖、周国侠,2006)。
而收入的构成是由多种收入组成的,常规上来讲,大致的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四种。这四种收入代表着四种收入来源,也代表着收入的难易程度,从常识上我们不难看出,转移性收入是成本最低的,但这属于政策性补助,门槛比较高一般很少以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是没有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抑或失业的社会人员赖于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是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工资性收入是指通过提供劳务,经由薪酬体系发放的收入,是付出劳动后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是指商业买卖收入等经营性的收入,这两种收入都是劳动者或者经营者付出一定的劳作成本而获得的。而财产性收入类似于资本收益,是拥有的财富要素获得的收入,相对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来说较为轻松一些,所以如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的话,会更倾向于消费。
但是我国目前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全部年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性收入自身数额很小且来源渠道广泛(杨博,2013),而且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的不平等(陈建东、晋盛武、侯文轩、陈焱,2009)会对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影响消费的除了收入以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因为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收未来收支不确定性的影响,消费者会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当期的预防性储蓄(Leland,1968)。而可支配收入因而受之影响而下降,继而减少消费,抑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镇失业人员致贫现象的发生(王轶群,2006),从而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来扩展消费(龙志和,2000;
杜海韬,2005)。
、变量与数据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