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还需百回“磨”
——《桂林山水》磨课记
古人有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课,用心“磨课”是必须和重要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我们青年教师更加需要“磨”。
缘起
曾多次听其他老师上《桂林山水》一课,但并未发觉课文有什么地方值得自己感动。奇秀险的山也好,静清绿的水也罢,《桂林山水》在我的眼里始终只是一篇可操作性强,但难以出彩的课文而已,直到自己要在市优质课评比中上这篇课文。
一次次磨课让我饱尝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正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推倒”和“重构”的教研过程中,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不断实践,反思、感悟,再实践,使我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
一、了解桂林山水——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山穷水尽
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老师给我的一致评价是:学生没有走进桂林,从而无法体会其山水之美,教学目标未能达成。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发现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第一稿
一、教学目标:
“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第2、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以及桂林山水的特点。
,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老师指出: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教学也并非是资料的简单叠加,语文教学更不能只是材料的反复呈现。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才能显得生动有效,学生才能从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听课老师的提示下,我顿时找到了问题之所在,于是我决定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二)柳暗花明
1、定位目标,质朴无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凭,有着明确而又多元的价值趋向,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教学价值。
为了能更好地定位教学目标,我再次走进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它的结构清晰、自然。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入漓江水的静清绿,再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山水相依。文章的结构美,语句也美,通过多样的写作手法,仿佛把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到景色的美,更应该让学生从中感悟文字的美。
由此我更改了原来的教学目标:
第二稿
一、教学目标:
“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第2、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追求目标,以生为本
其间,我重温了区名师马虹亚老师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一次讲座《情到深处动人心——构建语文情感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又细读了《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一文。这才发现,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书写教学目标时出现的“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缺乏进一步的可观察性,于是到了后来,评价也就无法开展。而我的教学目标“二稿”中同样存在类似
《桂林山水》磨课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