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研究背景】职高诗歌教学中的困惑
职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差,对于诗歌的学习似乎更是鉴赏无门,而我们老师往往也疏于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引导启发,诗歌教学无鉴赏可言,往往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讲解诗歌”,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自主体验。
【教学背景】
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是高一第二学期的一首诗歌,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曾接触过诗歌的学习,譬如《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但是由于职高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学习还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加上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这首诗写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这给学生感知、体验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教学片段描述】
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和一些优秀的教案,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中的情境美,从理解意向入手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我也尝试顺着这条教学思路设计了教案,用“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很生涩,学生的反应没我想象的积极,相反,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吃力。一节课学生似乎都是在忙于艰难的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我也着实感觉不到他们在
“享受”诗歌之美。
【教学片段一】
整体感知、分析意象环节中
听配乐朗诵,学生谈感受:
听完配乐朗诵后,师: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歌美吗?
生:(少数)美!
师:那听完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茫然......少数同学依然是一个字:美。
大多数学生不敢回答,不说话。
师:有的同学觉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答案。
师:这首诗歌美在它的情境。为了能感受到它的情境之美,我们先找找诗歌中的意象。
师: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生找并回答: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巷,那作者为什么把地点选择在雨巷呢?
生大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说因为下雨天浪漫,有的说下雨天凄惨,说明作者的爱情是悲剧......
师:大家说的都跟雨相关,为什么在巷子里呢?
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因为巷子很狭窄,会给人阴暗、压抑的感觉。是不是这样的啊?
生点头。
师:你们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
【教学片段二】
诗歌音乐美的赏析环节
师:这首首歌的美还体现在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富有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美了吗?它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讨论并回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师: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呢?
生找例子......
师:这种音乐美除了由词句的复沓造成的,还与有规律的韵脚的运用有关,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句中押韵的词语呢?
生努力的找答案......过程很困难,最后还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到了答案。
......
整堂课在我的提问、学生艰难的思考、最终我的总结中艰涩的结束,虽然我之前考虑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设计了很多问题去引导学生,但是似乎学生很难去回答一些问题,课堂上显得木然,课后思考原因,我觉得我一味的站在

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02-03
最近更新